奥运会射击冠军陈颖丈夫孙晓凯照片,陈颖传奇射击人生回顾
发布时间:2024-05-07 20:31:56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陈颖将在8月10冲击金牌,这个70后的射击选手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了。
陈颖,1990年北京崇文业余体校,教练秦彰;1994年10月,进入北京射击队,教练 王金富、冷树彬;2001年3月,入选国家队,教练许海峰。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25米手枪金牌 793.4环(585+208.4); 2016年将继续参加里约奥运会的射击比赛! 奥运会射击冠军陈颖丈夫孙晓凯照片: 2008年11月9日,北京奥运会射击冠军陈颖和自己的丈夫孙晓凯在北京郊区密云县的某度假村酒店低调的度过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相比起某些冠军选手的高调成婚,作为北京奥运会女子射击冠军的陈颖,她的大婚显得如此不引人注目。没请教练,没请队友,更没有惊动媒体,甚至连射击队总教练王义夫也被“蒙在鼓里”。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送来了一份签名册,上面写着他的祝福并且印满了北京奥运会冠军照片。陈颖新婚丈夫孙晓凯是一位民营企业副总经理。 陈颖传奇射击人生回顾: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时,在地铁系统工作的小舅请陈颖坐地铁,那时北京刚刚开通1号线,1毛5的地铁票,陈颖溜溜坐了一天,“那时地铁特别干净,都没人”。那时的陈颖还没摸抢,坐到苹果园,这个离射击场最近的一站时,心里也没什么概念。 后来,陈颖上了子弹,摸了枪,放弃了读到高二的学业,时间嗖的来到了1994年。那一年,北京举办了一场射击世界杯的比赛,就在离香山不远的射击馆。 1994年来射击场当观众 17岁的陈颖还在业余体校,那时72岁的启蒙教练秦张要去世界杯做裁判,正好就让手下的这些小孩子们过去见见世面。那是陈颖长那么大,第一次来射击场。对一个上高中之前,甚至没出过二环的孩子来说(抛开父母带她去北戴河玩),下了地铁,走出苹果园站时,觉得外面的世界那么大,那么陌生。 “完全不认识,出了地铁站,才意识到北京还有这么个地方。”虽然打了几年枪,但陈颖从来没来过射击场。就是在那一次,她坐在观众席看到了很多平时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神枪手,“ 许海峰,李对红,李双红,那时他们都已经是很牛很牛的人了。”那一次短暂的参观之旅,陈颖觉得,来北京射击场这个地方一点都不陌生,很舒服,“这个地方给我的感觉跟别的地方是不一样的,磁场很强。” 北京射击场像一块磁石散发着神奇的魔力一般,吸引着陈颖不断地向它靠近。 从一名观众到进入专业队,再到两度拿到全国冠军后,国家队向她敞开了大门,陈颖用了近7年的时间。这七年的很多时间,她呆在北京射击队的训练基地怀柔。这其中,她为北京队拿到了阔别17年之久的全运会冠军,一战之后名利双收,国家队也向她发出了召唤,那是2001年年初。 2001年迈入国家队大门 阳春三月里,集训号角嘹亮吹响。陈颖从怀柔训练基地坐车来到石景山附近的北京射击场。那天出发前,妈妈塞给她已经打包好的被子和褥子,看着闺女坐上了开往石景山射击场的班车后,还不住的挥手。而在车上的陈颖有一种自己好像是要出好远好远的门的感觉,眼泪就掉下来了,“忽然有一种跟家永别的分离感,从小我都跟着他们,从来没离开家。”除了被褥之外,妈妈给她带的指甲刀和水果刀,也跟着她到了北京射击场。 21世纪初,条件还没好到哪儿去,不像现在国家射击队队员们住的公寓里,床都是席梦思的,所有一切都不用自备,房间里桌子、茶几、电视柜和沙发等都一应俱全。 回忆起自己国家队菜鸟生涯时,陈颖打开了记忆的闸门,“那时是木板床,虽然铺了几层垫子,但总还是觉得特别硬,不舒服。”那一年,陈颖跟陶璐娜一间房。那一年,公寓的洗漱和洗衣房都是公用的,在偌大的一大间屋子里,一排水龙头一个挨着一个,要洗澡都得跑着去澡堂。那一年,打开水都得排队去水房,跟上大学的感觉很像。 那时的射击场,很纯朴,但不破旧,很简单却有年代感。那时的场馆没现在这么大,规划也不一样,宿舍在一进大门的左手边,靶场也不像现在一样在大门口。 陈颖还记得宿舍楼底下种了一排柿子树和核桃树,到了夏天,枝繁叶茂。她们当时住二楼,推开窗户,伸手就能够得到柿子和核桃。至今想起时,陈颖都会忍不住地笑,泛黄的回忆里又是多少人年轻时的纯真。 除了柿子树外,陈颖对当时宿舍楼里有关电话的记忆也格外深刻。那个年代,手机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射击队队员的工资也就几百元,条件好的奥运冠军才有一部让人眼红的手机。其余人要想跟家里联系,只能等着宿舍楼梯口的两部电话响起家里的声音。 队里给宿舍楼安了两部电话,还不是插卡电话,只能打进不能打出。于是,每天训练结束后在宿舍休息时,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没专人接听,只能离着电话机位置最近的陈颖跑出去接,然后在幽长的宿舍通道扯着嗓子喊一声,“某某某,接电话啦!” 有人闻声雀跃,也有人心痒难耐。遇上年龄大一些,有家有室的队员,聊起电话就是煲粥,别人想打进来也只能干着急地等着。这一切,虽然费事儿,但觉得大家彼此距离很近。有些像木心那句诗的味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又过了两三年,队里给宿舍楼层按了插卡电话,终于可以给家里打电话了,陈颖在还没改造好的射击馆里,也等到了自己的第一次奥运会。 2004年雅典 滋味并不甜美 出发雅典之前,在25米运动手枪这个项目上,陈颖跟陶璐娜轮流坐庄世界第一的宝座,可仍是按捺不住的紧张。20出头的日子里,有些太想证明自己,可越是想要,就越得不到,能奈命运何? 与奖牌擦肩而过的陈颖回到了北京,回到了射击场。北京在2003年拿到了奥运会主办权,大批场馆设施开始修建和改造,射击馆也在改造的名单中。 于是,在射击馆呆了一年之后,陈颖随着国家队开始了四处流浪的日子,一年广东,一年上海,兜兜转转在2008年年初,才回到了改造好了的射击馆。 再一回来,高楼拔地而起,宏伟壮观,苍松两侧伫立,挺拔威猛,进了大院,人显得那么渺小。柿子树没了,四层楼的宿舍没了,以前靶场前一条不急不缓的小河流也没了,只剩下了停在脑海里的回忆。 改造好的射击馆,配得上高大上的定义。中心领导带队员把每个靶场都参观了一遍,从前简单质朴,如今成了世上最先进的场馆。 以前的馆里,除了中心的工作人员,队员和教练之外,很少陌生的面孔,而那时起,好多陌生的人涌到馆里,物业的,场馆维护的,清扫靶场的,水电工等形形色色。 再到馆里,奥运的脚步又近了,心气儿又上来了,摁都摁不住。对很多队员来说,北京奥运是在自己的祖国举办,对陈颖来说,北京奥运会是在土生土长的家乡办,感觉又不一样。 2008年北京 观众大声喊加油 平日里,陈颖习惯了走进场馆训练。可2008年的8月13日,她昂首挺胸再进场馆,是为了参加自己第二次奥运会来的。 多了很多四处而来的观众,填满了射击馆的观众席,观众的呼吸声仿佛都带着一股热浪,让人感觉磁场又不一样了。“那时的看台像电影院似的,最高层都坐的满满当当。” 射击比赛有规定,观众不能大声喧哗,可是当陈颖走到自己的第53号靶位时,一股脑的紧张莫名的袭来。那时看台上有个观众,特别大声地喊了一句,“53号,给你加油!”悠长的声音传到戴着帽子的陈颖耳中,脸腾一下子就红了,但她不敢抬头。 几经波折,陈颖终于加冕奥运冠军。 2008年后,陈颖组建了家庭,有了宝贝女儿妞妞,身体状况和家中琐事让她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系统的训练,但每次她想放弃时,就跑到射击馆,一摸枪,有种感觉就回来了,“跟谈恋爱一样,一见到枪,就有怦然心动的感觉,一直到现在,一停下来我就去摸摸枪,那种感觉就回来了。” 2016年,陈颖作为中国代表团运动员中年龄最大的选手,踏上自己第四次奥运之旅,在巴西她将继续她和枪之间的亲密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