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帧电影是什么意思?每秒120帧对观众是什么概念

发布时间:2024-05-08 18:55:47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我们看到的电影镜头是活灵活现的,而这些活灵活现的镜头是由一幅幅的静态画面构成的,这一幅幅的画面在电影中被称为一帧,帧——就是影像动画中最小单位的单幅影像画面,相当于电影胶片上的每一格镜头。目前每秒播放24帧镜头是电影的最低要求。

120帧电影是什么意思?

当静态的画面以一定的速度播放的时候,这个画面在人的观感里就“动起来了”。1930年有声电影发明之后,电影的播放帧数就被固定在24帧每秒,这是符合人们眼睛的视觉暂留现象的最低格数——再低,人们就能感觉到“跳帧”了。这个基于节约精神而确立下来的数字,构建出了关于电影这个行业的基本规范,在过去的80多年里,从未得到过挑战。

120帧电影就是每秒播放120帧画面的电影,每秒的帧数越多,让我们看画面的感觉更加真实。

120帧电影优点:画面更加清晰连贯
 
实际上,当年《霍比特人》达到48帧,曾引发不少争议,尤其是第一部《霍比特人:意外之旅》被指画面太过清晰,甚至连甘道夫的毛孔都看得一清二楚,让不少观众感觉不太舒服,减少了电影画面的美感。彼得·杰克逊也曾回应:“电影原教旨主义者可能会批评缺乏模糊和频闪的电影没有艺术品味道,但你会很快习惯电影的新面貌,并发现它给我们带来了更逼真和更舒适的视觉体验。”
 
四年之后,画面更加清晰连贯、亮度加强的《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试片过后,出现了不同的观影体验。有人指“高帧频电影”有类似电视录像视频的观感,有人则认为:“幻想题材电影(指《霍比特人》)用这种形式并不合适,反而纪实题材更加适合。”
 
美国主流媒体《综艺》的David S. Cohen评论道:“它不是只卖新颖,形式与内容结合得好,画面的清晰度有助于故事讲述。”他举了一个例子,视频内容是战争场面与橄榄球比赛中场秀之间相互穿插,“画面因清晰度而更加震撼,爆炸场景让观众啧啧出声,特写画面让人感觉非常近,如徒手打斗的近景,我看到了一场殊死搏斗的最近距离,非常难忘!”
 
有观众在IMDb上发表评论:“这段11分钟的120帧电影让我觉得镜头、幕布消失了,看到了最真实的画面。”
 
120帧电影缺点:太逼真反而不适应
 
虽然《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的试片受到了全球电影人的关注,并且获得了高度评价,但基于48帧影片曾经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也带来不少人的隐忧。
 
首先,画面过于逼真,可能反而会让人觉得“虚幻”。有人反映:“48帧的《霍比特人》相比较24帧的版本,有种明显的油画感,在光线比较亮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对于适应了较“慢”观影体验的观众突然被拉“快”节奏,视觉感官方面必然会不适应,有人形象地举例:“这就像当年3D电影不把人看吐了么,你见过现在还有人吐吗?新技术要慢慢适应!”当然,不少人对于“逼真感”仍有隐忧:“蒙太奇到哪里去了?镜头摇晃感觉挺好啊!干吗要这么清晰?”
 
其次,有可能出现景深和失焦等技术问题,有知乎网友举了一个48帧电影的例子反证120帧电影存在的风险:48帧情况下,当人在前景、背后群山环绕时,‘焦点内’应如刀锋般锐利,‘焦点外’应如奶油般化开;如果达到120帧,反差会进一步加大,甚至会出现背景严重虚化、只剩前景人物的情况。
 
虽然还有很多技术难题可能会被攻克,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播放。目前,全球大部分影院都只能播放24帧电影。所以必须要有行业创新以及产业资本加持的配合,才足以让120帧电影发展这条路走得更远。

每秒120帧对观众是什么概念:

帧数,简称 FPS ——Frames Per Second。简单来说,它指的就是视频播放的流畅度,无论是动画、游戏、电影,在相同的时间里,显示的帧数越多,就表示画面的流畅度越高,大白话就是,观看时不会觉得卡。这一点,对于游戏玩家来说,可能感受更为明显一些。



一般而言,在游戏里,帧数低于 30 看起来就像在放 PPT,画面看起来很迟钝。现在大部分游戏在 60  FPS 左右的就可以称之为很流畅了,不过帧数一旦达到一个分水岭,比如超过 100,人眼就比较难分辨出来。需要注意的是,游戏帧数并不是制约画面流畅度的唯一因素,对于游戏用户来说,为了更好地操控和互动,其实是可以通过自身对设备的一些操纵来提高游戏帧数的,关于这些,网络上有很多教程可查。
目前来说,同样帧数下,游戏的流畅度不如电影。对于电影来说,每秒 24 帧,是行业沿用了很多年的一个基本法则。而同样帧数下的游戏则不能满足玩家的体验,画面看起来会不太流畅。这主要是因为游戏和电影画面的生成方式不太一样,电影每一帧所记录的是一段时间内的画面信息,而游戏的每一帧则只包含那一瞬间的信息,也就是说,电影里每一帧所包含的信息更多,因而每秒帧数越高,画面的信息密集程度很高,视觉呈现就越清晰,人眼对动作的感觉就会更细致。

有一种说法是,其实人眼是不能分辨出超过每秒 30 帧的画面的,也就是说,即使你将帧数提高到 60,甚至 120,其实人的肉眼感官是不会对此太敏感的。那为什么导演们还要这么做呢?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导演对于技术的痴迷,以及对于自己作品的高要求,而事实上,帧数数值的增加的确能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虽然不那么明显。另一方面,人们只会埋怨画面不够清晰,而不会有人对画面更清晰感到厌烦的。记得 2012 年《霍比特人》上映时,导演彼得·杰克逊就尝试性地推出了 48 帧的版本。他当时还说,“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科技也将持续经历变革。”

 
另外, 3D 技术也推动了高帧率电影的发展。詹姆斯·卡梅隆曾表示,“每秒 48 帧或者 60 帧画面的方式拍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 3D 技术,制造出更加真实更加完美的影像效果,在真正意义上给观众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因为如果影片是以每秒 48 帧拍摄的,在放映时观众只要带上特定的眼镜,影院可以把每秒 48 帧的影片分为左右眼每秒各 24 帧来进行 3D 播放。”

不过,高帧率的电影对于拍摄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拍摄成本也更高。相应的,影片在放映时对影院的配置和放映设备的要求也提高了不少,通常,影院为了添加一块高帧率银幕,可能要花费数千万。

《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是李安导演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后,又一部值得期待的作品,这一次,你除了关注导演的讲故事的能力,记得体会一下新的拍摄技术带给你的视觉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