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捕到神秘龙虾放生,龙虾长生不老不会自然死亡?

发布时间:2024-04-13 21:17:53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夏天到了,大街上的麻辣小龙虾又成了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大排档喝啤酒吃龙虾成为这几年人们度过炎热的夏天最好的方式。可能你只知道小龙虾好吃,却不了解小龙虾的一些小知识,比如,龙虾是长生不老吗,它不会自然死亡吗?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关于龙虾的小知识。



渔民捕到神秘龙虾放生

2016年11月2日,一渔民在温岭石塘海域捕鱼时,捕捞到一只色彩斑斓的“神虾”。从照片上看,这只龙虾个头很大,个头有近一米。身体呈青绿色,触角和头部为深蓝色,四肢黑白相间,还有不少黄色斑点点缀其中。渔民捕到神秘龙虾,在古代可能被叫做神虾。但是,经过记者的一番探查发现,渔民并没有将龙虾放生,而是被人以60万高价买走了。

据说被人60万元买走

记者去温岭石塘一探究竟,但是几经辗转,都无法联系上捕捞人和收购方。

石塘的郑女士是当时的目击者。她说,这只龙虾捕捞上来时,她刚好在现场。“龙虾不是温岭本地渔船捕捞的,龙虾个头很大,头上的触角就有几十厘米长,重量在五六斤左右。听说后来有人花60万元买走了。”

这么大个头的神奇龙虾,即使是见多识广的“平安水鬼”郭文标,也是第一次见。他说:“以前温岭也有捕捞到过,不过个头都不是很大,这只这么大个头的还没见过。”

一经营海鲜的老板说:“这种龙虾数量不是很多,个头比较小的价格在300元一斤左右,如果有6斤重,价格肯定还要高,到酒店的销售价格就更贵了。”

在古代,它可能叫“神虾”



“这不是‘青龙’,它的颜色要比‘青龙’鲜艳很多,它的学名应该是‘中华锦绣龙虾’。”温岭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科长丁理法说,在松门镇,不少渔民称呼它为“七彩龙虾”。

对温岭地方志颇有研究的一名记者朋友说,这家伙还有个别名,在古代可能被称为“神虾”。在太平县志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宋天圣元年(北宋时),渔者得于海中,长三尺余,前二钳可二寸许,末有红须尺余,首如数升器,若绘画状,双目,十二足,文如虎豹。大率五彩皆具,而状魁梧尤异。中使吴仲华绘其像以闻,诏名神虾。“跟县志中的描述十分接近,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中华锦绣龙虾’。”



浙江沿海罕见,肉质鲜美

虽然这种龙虾比较少见,但在2010年12月14日,松门镇浙岭渔5168号渔船在东海海域也曾捕获过一只,体长约50厘米,重2斤左右,触角长达1米。
“它在南太平洋里是很重要的一个龙虾品种,不过,从舟山到温州一带海域数量不多,到了福建沿海就慢慢多起来了。”宁波理工大学王春琳教授说,“现在海洋中除了中国龙虾数量比较多外,其他品种的龙虾都算是比较罕见的。”

据了解,海洋中的大龙虾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A、C,而且脂肪含量很低,有补肾壮阳、养血固精、化瘀解毒、益气滋阳、通络止痛等功效。“不过,过敏性体质和患有痛风的病人最好不要吃。”渔民捕到神秘龙虾,在古代可能被叫做神虾。

龙虾长生不老不会自然死亡?

龙虾不会因其身体新陈代谢而死亡,它们的细胞没有预期的寿命。也就是说龙虾不会自然死亡,只有当它患有疾病,受伤或被捕杀时才会死亡。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提及龙虾时,人们就会联想到它是一种令人垂涎欲滴的烹饪美食。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龙虾掌握着长寿、健康的秘密,它是自然界抵抗正常衰老进程的奇特生物之一。



虽然之前科学家认为龙虾可导致人类关节炎、肌肉损失、记忆力减退和其它疾病,但最新研究显示,这种海洋甲壳类动物对于身体衰老具有免疫能力,当然龙虾会受伤,会感染疾病死亡。

通常人们多年来认为龙虾是一种较虚弱和更易遭受攻击的动物,但是当每次脱壳之后它们会变得更加强壮和具有生育能力。普通的龙虾重量为0.45-0.9公斤,在2009年美国缅因州一位渔民捕捞一只巨型龙虾,重量为9公斤,估计其年龄大约140年。但事实上,这并非最长寿的龙虾,据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1977年曾捕捞到一只19.95公斤重的巨型龙虾,它的爪子能够紧紧地钳住强壮男子的手臂,它的年龄应当更大。

生物长生不老现象对于野生动物专家而言并不神秘,通过研究这种现象,科学家能够揭晓衰老现象如何影响人类,有助于研制新的顽疾治疗方案,例如:癌症。



龙虾将死亡,患有疾病,受伤或被捕杀,但不同于人类,它们不会因其身体新陈代谢而死亡,它们的细胞没有预期的寿命。

人类衰老死亡是由于染色体程序性细胞死亡所致,每个染色体末端受一种叫做端粒的帽状化学物质保护,它们的作用相当于鞋带末端的塑料帽,阻止DNA链磨损,每次人体细胞分解,其端粒变得更短。最终经过50多次分解,端粒太短最终难以保护染色体,细胞逐渐死亡。

相同的机理同样存在于多数生物,例如:青蛙、山羊、斑马和蜂鸟等。但令科学家感到惊奇的是,龙虾却完全不同,它们能够产生足够数量的端粒酶,可以持续保护DNA帽,避免细胞衰老死亡。目前,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