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揭秘,汉武帝墓在哪?

发布时间:2024-04-15 14:17:17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巫蛊为一种巫术。当时人认为使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通奸,公孙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武帝宠臣江充奉命查巫蛊案,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大臣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他人犯罪,数万人因此而死。
 
  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遂趁机陷害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起兵反抗不果,相继自杀。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冤,终于清醒过来的武帝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又修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此事件牵连者达数十万人,史称巫蛊之祸。
 
  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揭秘
 
  巫蛊事起
 
  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汉武帝住在建章宫,看到一个男子带剑进入中龙华门,怀疑是不寻常的人,便命人捕捉。该男子弃剑逃跑,侍卫们追赶,未能擒获。汉武帝大怒,将掌管宫门出入的门候处死。冬十一月,汉武帝征调三辅地区的骑兵对上林苑进行大搜查,并下令关闭长安城门进行搜索,十一天后解除戒严。巫蛊事件开始出现。
 
  丞相公孙贺的夫人卫君孺,是卫皇后的姐姐,公孙贺因此受到宠信。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接替父亲担任太仆,骄横奢侈。不遵守法纪,擅自动用北军军费一千九百万钱,事情败露后被捕下狱。这时,汉武帝正诏令各地紧急通缉阳陵大侠客朱安世,于是公孙贺请求汉武帝让他负责追捕朱安世,来为其子公孙敬声赎罪,汉武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后来,公孙贺果然将朱安世逮捕。朱安世却笑着说:“丞相将要祸及全族了!”于是从狱中上书朝廷,揭发说:“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他得知陛下将要前往甘泉宫,便让巫师在陛下专用的驰道上埋藏木偶人,诅咒陛下,口出恶言。”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春正月,公孙贺被逮捕下狱,经调查罪名属实,父子二人都死于狱中,并被灭族,同时还牵连阳石公主和皇后卫子夫所生的另一个女儿诸邑公主以及卫青的长子卫伉全部被杀。卫氏在汉廷内部的政治盟友也因此损失殆尽。
 
  汉武帝任命涿郡太守刘屈氂为丞相,封其为澎侯。
 
  江充构陷
 
  这时,方士和各类神巫多聚集在京师长安,大都是以左道旁门的奇幻邪术迷惑众人,无所不为。一些女巫来于宫中,教宫中美人躲避灾难的办法,在每间屋里都埋上木头人,进行祭祀。因相互妒忌争吵时,就轮番告发对方诅咒皇帝、大逆不道。汉武帝大怒,将被告发的人处死,后宫妃嫔、宫女以及受牵连的大臣共杀了数百人。
 
  汉武帝产生疑心以后,有一次,在白天小睡,梦见有好几千木头人手持棍棒想要袭击他,霍然惊醒,从此感到身体不舒服,精神恍惚,记忆力大减。江充自以为与太子刘据、卫皇后有嫌隙,见汉武帝年纪已老,害怕汉武帝去世后被刘据诛杀,便定下奸谋,说汉武帝的病是因为有巫术蛊作祟造成的。于是汉武帝派江充为使者,负责查出巫蛊案。江充率领胡人巫师到各处掘地寻找木头人,并逮捕了那些用巫术害人,夜间守祷祝及自称能见到鬼魂的人,又命人事先在一些地方洒上血污,然后对被捕之人进行审讯,将那些染上血污的地方指为他们以邪术害人之处,并施以铁钳烧灼之刑,强迫他们认罪。于是百姓们相互诬指对方用巫蛊害人;官吏则每每参劾别人为大逆不道。从京师长安、三辅地区到各郡、国,因此而死的先后共有数万人。
 
  太子起兵
 
  汉武帝年事已高,怀疑周围的人都在用巫蛊诅咒于他;而那些被逮捕治罪的人,无论真实情况如何,谁也不敢诉说自己有冤。江充窥探出汉武帝的疑惧心理,便指使胡人巫师檀何言称:“宫中有蛊气,不将这蛊气除去,皇上的病就一直不会好。”于是汉武帝派江充进入宫中,直至宫禁深处,毁坏皇帝的宝座,挖地找蛊;又派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协助江充。
 
  江充先从后宫中汉武帝已很少理会的妃嫔的房间着手,然后依次搜寻,一直搜到皇后宫和太子宫中,各处的地面都被纵横翻起,以致太子和皇后连放床的地方都没有了。江充扬言:“在太子宫中找出的木头人最多,还有写在丝帛上的文字,内容大逆不道,应当奏闻陛下。”
 
  刘据非常害怕,问少傅石德应当怎么办。石德害怕因为自己是太子的老师而受牵连被杀,便对刘据说:“先前公孙贺父子、两位公主以及卫伉等都被指犯有用巫蛊害人之罪而被杀死,如今巫师与皇上的使者又从宫中挖出证据,不知是巫师放置的呢,还是确实有,自己是无法解释清楚的。你可假传圣旨,将江充等人逮捕下狱,彻底追究其奸谋。况且陛下有病住在甘泉宫,皇后和您派去请安的人都没能见到陛下,陛下是否还在,实未可知,而奸臣竟敢如此,难道您忘了秦朝太子扶苏之事了吗!”刘据说:“我这作儿子的怎能擅自诛杀大臣!不如前往甘泉宫请罪,或许能侥幸无事。”刘据打算亲自前往甘泉宫,但江充却抓住刘据之事逼迫甚急,刘据想不出别的办法,于是按着石德的计策行事。
 
  秋七月壬午(初九),刘据派门客冒充皇帝使者,逮捕了江充等人。按道侯韩说怀疑使者是假的,不肯接受诏书,被刘据门客杀死。刘据亲自监杀江充,骂道:“你这赵国的奴才,先前扰害你们国王父子,还嫌不够,如今又来扰害我们父子!”又将江充手下的胡人巫师烧死在上林苑中。
 
  长安大乱
 
  刘据派侍从门客无且携带符节乘夜进入未央宫长秋门,通过长御女官倚华将一切报告卫皇后,然后调发皇家马的马车运载射手,打开武器库拿出武器,又调发长乐宫的卫卒。长安城中一片混乱,纷纷传言:“太子造反”。苏文得以逃出长安,来到甘泉宫,向汉武帝报告说太子很不像话。
 
  汉武帝说道:“太子肯定是害怕了,又愤恨江充等人,所以发生这样的变故。”因而派使臣召刘据前来。使臣不敢进入长安,回去报告说:“太子已经造反,要杀我,我逃了回来。”汉武帝大怒。丞相刘屈氂听到事变消息后,抽身就逃,连丞相的官印、绶带都丢掉了,派长史乘驿站快马奏报汉武帝。汉武帝问道:“丞相是怎么做的?”长史回答说:“丞相封锁消息,没敢发兵。”汉武帝生气地说:“事情已经这样沸沸扬扬,还有什么秘密可言!丞相没有周公的遗风,难道周公能不杀管叔和蔡叔吗!”于是给丞相颁赐印有玺印的诏书,命令他:“捕杀叛逆者,朕自会赏罚分明。应用牛车作为掩护,不要和叛逆者短兵相接,杀伤过多兵卒崐!紧守城门,决不能让叛军冲出长安城!”
 
  刘据发表宣言,向文武百官发出号令说:“陛下因病困居甘泉宫,我怀疑可能发生了变故,奸臣们想乘机叛乱。汉武帝于是从甘泉宫返回,来到长安城西建章宫,颁布诏书征调三辅附近各县的军队,部署中二千石以下官员,归丞相兼职统辖。陛下也派使者假传圣旨,将关在长安中都官狱中的囚徒赦免放出,命少傅石德及门客张光等分别统辖;又派长安囚徒如侯持符节征发长水和宣曲两地的胡人骑兵,一律全副武装前来会合。
 
  侍郎马通受汉武帝派遣来到长安,得知此事后立即追赶前去,将如侯逮捕,并告诉胡人:“如侯带来的符节是假的,不能听他调遣!”于是将如侯处死,带领胡人骑兵开进长安;又征调船兵楫棹士,交给大鸿胪商丘成指挥。当初,汉朝的符节是纯赤色,因刘据用赤色符节,所以在汉武帝所发的符节上改加黄缨以示区别。
 
  血流成河
 
  刘据来到北军军营南门之外,站在车上,将护北军使者任安召出,颁与符节,命令任安发兵。但任安拜受符节后,却返回营中,闭门不出。刘据带人离去,将长安四市的市民约数万人强行武装起来,到长乐宫西门外,正遇到丞相刘屈氂率领的军队,双方会战五天,死亡数万人,鲜血像水一样留入街边的水沟。民间都说“太子谋反”,所以人们不依附太子,而丞相一边的兵力却不断加强。
 
  庚寅(十七日),刘据兵败,南逃到长安城覆盎门。司直田仁正率兵把守城门,因觉得刘据与汉武帝是父子关系,不愿逼迫太急,所以使刘据得以逃出城外。刘屈氂要杀田仁,御史大夫暴胜之对刘屈氂说:“司直为朝廷二千石大员,理应先行奏请,怎能擅自斩杀呢!”于是刘屈氂将田仁释放。
 
  汉武帝听说后大发雷霆,将暴胜之逮捕治罪,责问他道:“司直放走谋反的人,丞相杀他,是执行国家的法律,你为什么要擅加阻止?”暴胜之惶恐不安,自杀而死。汉武帝下诏派宗正刘长、执金吾刘敢携带皇帝下达的谕旨收回皇后的印玺和绶带,卫皇后自杀。
 
  汉武帝认为,任安是老官吏,见出现战乱之事,想坐观成败,看谁取胜就归附谁,对朝廷怀有二心,因此将任安与田仁一同腰斩,汉武帝因马通擒获如侯,封其为重合侯;长安男子景建跟随马通,擒获石德,封其为德侯;商丘成奋力战斗,擒获张光,封其侯。刘据的众门客,因曾经出入宫门,所以一律处死;凡是跟随刘据发兵谋反的,一律按谋反罪灭族;各级官吏和兵卒凡非出于本心,而被刘据挟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因刘据逃亡在外,所以开始在长安各城门设置屯守军队。
 
  汉武醒悟
 
  汉武帝愤怒异常,群臣感到忧虑和恐惧,不知如何是好。壶关三老令孤茂上书汉武帝说:“我听说:父亲就好比是天,母亲就好比是地,儿子就好比是天地间的万物,所以只有上天平静,大地安然,万物才能茂盛;只有父慈,母爱,儿子才能孝顺。如今皇太子本是汉朝的合法继承人,将承继万世大业,执行祖宗的重托,论关系又是皇上的嫡长子。江充本为一介平民,不过是个市井中的奴才罢了,陛下却对他尊显重用,让他挟至尊之命来迫害皇太子,纠集一批奸邪小人,对皇太子进行欺诈栽赃、逼迫陷害,使陛下与太子的父子至亲关系隔塞不通。太子进则不能面见皇上,退则被乱臣的陷害困扰,独自蒙冤,无处申诉,忍不住忿恨的心情,起而杀死江充,却又害怕皇上降罪,被迫逃亡。太子作为陛下的儿子,盗用父亲的军队,不过是为了救难,使自己免遭别人的陷害罢了,臣认为并非有什么险恶的用心。《诗经》上说:‘绿蝇往来落篱笆,谦谦君子不信谗。否则谗言无休止,天下必然出大乱。’以往,江充曾以谗言害死赵太子,天下人无不知晓。而今陛下不加调查,就过分地责备太子,发雷霆之怒,征调大军追捕太子,还命丞相亲自指挥,致使智慧之人不敢进言,善辩之士难以张口,我心中实在感到痛惜。希望陛下放宽心怀,平心静气,不要苛求自己的亲人,不要对太子的错误耿耿于怀,立即结束对太子的征讨,不要让太子长期逃亡在外!我以对陛下的一片忠心,随时准备献出我短暂的性命,待罪于建章宫外。”奏章递上去,汉武帝见到后受到感动而醒悟,但还没有公开颁布赦免。
 
  刘据向东逃到湖县,隐藏在泉鸠里。主人家境贫寒,经常织卖草鞋来奉养刘据。刘据有一位以前相识的人住在湖县,听说很富有,刘据派人去叫他,于是消息泄露。八月辛亥(初八),地方官围捕刘据。刘据自己估计难以逃脱,便回到屋中,紧闭房门,自缢而死。前来搜捕的兵卒中,有一山阳男子名叫张富昌,用脚踹开房门。新安县令史李寿跑上前去,将刘据抱住解下。主人与搜捕刘据的人格斗而死,二位皇孙也一同遇害。汉武帝感伤于刘据之死,便封李寿为侯,张富昌为题侯。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官吏和百姓以巫蛊害人罪相互告发的,经过调查发现多为有不实。此时汉武帝也颇知太刘据是因被江充逼迫,惶恐不安,才起兵诛杀江充,并无他意,正好守卫汉高祖祭庙的郎官田千秋又上紧急奏章,为刘据鸣冤说:“作儿子的擅自动用父亲的军队,其罪应受鞭打。天子的儿子误杀了人,又有什么罪呢!我梦见一位白发老翁,教我上此奏章。”于是汉武帝霍然醒悟,召见田千秋,对他说:“我们父子之间的事,一般认为外人难以插言,只有你知道其间的不实之处。这时高祖皇帝的神灵派您来指教于我,您应当担任我的辅佐大臣。”立即就任命田千秋为大鸿胪,并下令将江充满门抄斩,将苏文烧死在横桥之上。曾在泉鸠里对太子兵刃相加的人,最初被任命为北地太守,后也遭满门抄斩。汉武帝怜惜刘据无辜遭害,便特修一座思子宫,又在湖县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天下人听说这件事后,都很悲伤。
 
  事情水落石出后,汉武帝追悔莫及,便转手报复当初参与谋害刘据的人,丞相刘屈氂等相关人物被以各种理由被杀或自杀,被诛杀牵连甚广,皇亲国戚以及显要官员,震荡当时西汉政权的高层几乎每一个人物,国本动摇。
 
  征和三年,内侍郭穰密告丞相刘屈氂夫人诅咒汉武帝,并与贰师将军李广利共祷祠,欲令昌邑王为帝。后刘屈氂被腰斩于东市,其妻则是枭首华阳街,李广利妻子被捕。李广利当时正在前线打仗,得知消息后仓促出击匈奴,兵败后投降,后来在卫律的运作下被杀。
 
  汉武帝死后,幼子刘弗陵登基,是为汉昭帝。汉昭帝早逝无子,霍光等人于是立汉武帝之孙刘贺,刘贺登基不久因为品行恶劣又被霍光废掉。然后,霍光立了戾太子刘据唯一幸存的孙子刘病已为帝,汉朝帝位回到刘据的后裔手上。
 
  汉武帝墓在哪?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兴平市。
 
  茂陵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后元二年(前0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
 
  茂陵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茂陵距兴平县城东15千米。西汉时,茂陵地属槐里县茂乡,武帝在此建陵,故称茂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位54年。他的雄才大略,使西汉王朝达到了强盛的顶点。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前139年),开始修建茂陵园,在汉诸陵中建筑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埋藏珍奇宝物最多。《汉书。贡禹传 》载:"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相传武帝身穿的金缕玉衣、玉箱、玉杖和武帝生前所读的杂经30余卷,盛于金箱,也一并埋入。茂陵外部全用夯土筑成,形似覆斗,显得庄严稳重。今实测,陵高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宽35.5;墓冢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东西墙垣430.87米,南北墙垣414.87米,城基宽5.8米。当时陵园有许多殿堂、房屋等建筑,仅陵园管理人员就达5000人。茂陵东南营建军了茂陵县城有27.7万多人居住,当时较繁华。
 
  茂陵有七个之最:一是修造工期最长,历时53年;二是规模最大,已经探明的从葬坑就达400多处;三是随葬品最多,武帝去世下葬时,陵墓中的葬品已经塞不进去。即史书所云“不复容物”;四是耗资最巨,修陵费用占武帝时期每年税赋的三分之一;五是茂陵城邑最为繁华;六是陵区最为广阔,数十座陪葬墓大多都各具特色;七是茂陵本体最为高大,在西汉11座皇帝陵中独树一帜。正如著名文史学家武伯纶先生趣言:茂陵绝对是一座“违章超限”建筑。
 
  自汉唐以来,政要学士,文人墨客等在茂陵留下了众多的诗文墨迹、楹联匾额,衍生了光彩夺目的“茂陵文化”。例如:“茂陵烟雨埋冠剑,石马无声蔓草寒”(唐·薛逢)、“汉家天马出蒲梢……茂陵松柏雨萧萧”(唐·李商隐)、“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唐·李贺)、“英雄从来只数君,荒坟犹自上侵云” (清·徐开熙)、“茂陵何崔峻,巍巍一望中”(费尚彬)等等。
 
  推荐阅读:汉武帝陵墓大揭秘!
 
  【与陵为邻】
 
  相传构成的茂陵古今
 
  “茂陵这传说多,都是以文物遗迹来传说的。”兴平市南位镇茂陵村策村自然村董桂成告诉记者。
 
  “按传说,汉武帝陵周围的村子,都与汉武帝陵有关系。”南位镇张里村的腾子莲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茂陵当年的建设及其以后的变化,在正史上缺少详细内容,但是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描绘的有声有色。
 
  风水先生占了卧看长安穴
 
  兴平市西吴镇上官道村82岁的梁明哲、南位镇道常村80岁的张建民等老人告诉记者,过去皇帝登基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给自己建陵墓。汉武帝刘彻登基第二年,派人为他选陵址。风水先生从长安城出来后,观天色,发现西北原上风脉非常好,便寻到茂陵,在原边找到一块十分好的墓穴。这个穴位可以卧看长安。风水先生想:为啥把这么好的地方给刘彻。于是,他把给汉武帝选的墓穴向西北移了250丈,那地方只能坐看长安。风水先生在给自己留的墓地上栽了一棵歪脖树。他回到长安给汉武帝汇报了给他选的陵,并请示汉武帝:臣死后愿意在你的脚下辅佐你,希望把臣埋在歪脖树那个地方。汉武帝欣然同意。风水先生埋到歪脖树后,他的墓本来只有一丈高,结果第二天就长高了1丈,第三天又长高了1丈,而汉武帝的陵墓一天天在缩小。这惊动了天神,天神对风水先生说,给皇帝选的陵位,你现在睡了。你这墓再也不能长,再这样长下去,你的墓就比汉武帝陵还要高。风水先生说:怪他刘彻没有福分睡这块地方么。天神见劝说无效,撂下4块石头,压到坟顶四面上,这个墓从此再不长了,只有3丈高。汉武帝的陵也不再缩小。
 
  策村70岁的董明元记得,压石冢上边本来有4块石头。1972年,他当队长的时候,他们从压石冢上拉回来一块石头,石匠给上面凿了个孔,做了井沿。
 
  66岁的董桂成告诉记者,传说当年风水先生给汉武帝选陵位推荐了两个地方,让汉武帝挑选。一个是现在的汉武帝陵,一个是汉武帝陵西北2.5公里现留位村的地方。汉武帝看了以后认为两个地方都很好,说把陵定在东边这个地方,但西边那个位置还得留下。因此有了留位村名。
 
  用沙子堆起汉武帝陵
 
  11月17日,茂陵南约7公里的兴平市阜寨镇川流寨59岁的贾振龙和其他村一些老人告诉记者,传说汉武帝陵外边只盖了一层土,下边全是沙子,这是为了防止被盗。汉武帝下葬后,朝廷调来大量劳力,由渭河滩往陵上运沙子。当时人非常多,由渭河滩到陵跟前排成两行,一行递空筐,一行递装满沙子的筐。这样来回不停地转运沙子。到了晚上人们在转运沙子的渭河滩休息,形成一个寨子,因此叫转沙寨。后来由于这里过往的人川流不息,改叫川流寨至今。
 
  “茂陵这儿是旱原,上边没有水,所有的土井都是十多丈二十多丈深,一般井绞几十担水就干了。但是修汉武帝陵需要大量的水。”策村董桂成说,这里有个传说,当时只有汉武帝陵东北南位镇井王村的一眼井,水非常大,永不枯竭,因此就由这口井向汉武帝陵工地供水,人称它为井中之王,以后就有了井王村名。
 
  井王村62岁的王笃民说,过去打口井不容易,全村一共有5口能饮用的井。自1973年村里打了机井,他们用上了自来水,不再吃井水。现在就剩他家一口老井,是清朝时期打的,由于水位下降,现在成了枯井。
 
  记者在王笃民家后院看到,井上的辘轳、绳索等配套均完好。
 
  “祭文刮上了天”
 
  张里村位于汉武帝陵西北约1公里处。曾任村支书的74岁的腾建友和正在为本村写村史的60岁的退休教师腾子莲告诉记者,传说,西汉时期董仲舒曾在此处办学讲礼,故而得名“讲礼村”,后又因汉武帝死后,葬埋此村附近,掌管祭拜礼仪之处设置于此地,就像现在的人死了以后要有个礼房,故又称“掌礼村”。后演变成为“张里村”。
 
  汉武帝陵东约1.5公里处南位镇道常村63岁的张志云、72岁的张鹏敏等老人说,传说他们村过去叫道场村,建汉武帝陵时这里是人们敬神的道场。后来念转音了,把这里叫道张,改革开放后改为道常。
 
  在汉武帝陵南有一条南北向的路,直通汉武帝陵下。这条路边有两个村落:上官道村、下官道村。
 
  上官道村67岁的李正敏等老人解释,汉武帝埋到原上后,官员走这条路去茂陵祭祀,因此叫官道。后来村里一部分人搬到下边去住,分成上官道、下官道两村。
 
  张鹏敏在新中国成立前,每年清明节能见到各级官员来祭祀,还带有乐器队,从汉武帝陵吹到霍去病墓,又从霍去病墓吹到汉武帝陵。
 
  腾子莲曾听爷爷说,1934年他曾见蒋介石到陵南边祭灵,拿了一张祭文正在念时,一阵风把祭文刮上了天。
 
  “我们是董仲舒的后人”
 
  《汉书·武帝纪》记载:二年,“初置茂陵邑。”
 
  根据当地传说,许多历史人物在这一带住过,甚至留有后裔。
 
  策村董明元、董桂成等老人告诉记者,传说董仲舒在策村这儿给汉武帝写了三卷治国的策略,汉武帝采纳后国富民强,才有实力征服匈奴,为了纪念三卷策略起的作用,就在他们村东城门楼上写了“叁策旧蹟”4个字。后来这个村就成为三策故里,简称策村。在封建王朝时期,到了“叁策旧蹟”城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1958年大跃进大队盖猪场要木料,把东城门拆了。策村董姓人是董仲舒的后裔。过去他们村人都姓董,现在百分之八九十人姓董。策村董姓以前有座古色古香的祠堂。1958年后做了生产队仓库,30年前被拆除。他们的家谱在清末时就丢失了。在策村东边,有个人称次冢的大土堆,传说是董家老先人墓。
 
  “我是董仲舒第82代孙。”策村74岁的董文俭说,他见过东城门上“叁策旧蹟”那4个字。他十一二岁开始写毛笔字,就写那4个字。前几年有人说,次冢是董仲舒的坟墓。这些年先后有12起姓董的人来找董姓家族的人,其中浙江温州的人带着家谱找到他,建议他们确定祭祖的纪念日,在董仲舒墓和村口立个碑。他认为这个建议很好,能发展当地的旅游文化。
 
  根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
 
  “一百单三庙”
 
  在汉武帝陵周围有许多陪葬墓,群众分别给他们安有俗名:汉武帝陵西北边的李夫人墓为磨子冢;汉武帝陵东边的卫青墓为簸箕冢,金日磾墓则为蝎子冢,霍去病墓为山。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骠骑将军霍去病“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
 
  道常村64岁的张兴力、63岁的张志云等老人告诉记者,传说霍去病墓是模仿霍去病曾经打仗的地方祁连山修的。祁连山上有103个庙,这么多庙无法全部建到霍去病墓上,因此在上边栽了一棵柏树,建了三个庙,称为“一百单三庙”。每年夏历正月十七和六月初一,在霍去病墓这有两个传统的娘娘婆庙会,一些没有娃的人烧香要娃。在霍去病墓北边半坡有一块“三窝神石”,那块斜放的大石头上有3个窝,最上边那个窝小而浅,其他两个窝要大一些。有人站在下边丢石子。传说丢到最上边生皇上;丢进中间的生男孩;丢到最下边生女孩。过去在霍去病墓紧北边有所学校,叫茂陵小学,是兴平办的最早的学校,直接属于西安筹备委员会管。 
 
  张鹏敏回忆,新中国成立前霍去病墓南侧东西两边有石器房,石雕像都在房子里放着,但没人管。他小时候,就在马踏匈奴上骑过。那时候小孩爱在上面骑着玩,拿挑草的铲子乱砸。石马两个耳朵上的豁口就是过去小孩砸的。1956年,成立了茂陵文管所,1979年改叫茂陵博物馆。“文革”中,为了保护文物,文管所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挖地窖,把小型文物埋在地下,给大型文物四面砌墙,然后用黄土掩埋。霍去病墓顶上的庙,在上世纪70年代拆了,改成亭子。茂陵小学也搬走了。
 
  记者看到,在霍去病墓北边还有一座庙。
 
  大陵上的酸枣树
 
  董桂成告诉记者,传说把汉武帝葬埋了以后,汉武帝儿子为了保护封土,墓上的土都经过烧、炒,因此最早俗称大陵的汉武帝陵上不长树也不长草。
 
  但后来为什么有了草树呢?当地还有个传说。
 
  汉武帝陵北3公里的定周村73岁的老人冯萌献说,传说定周村有个老汉叫冯大,常常鸡叫三遍就起来拾粪。一天早上,他朝汉武帝陵方向走去,不知不觉走到村南四渠林。四渠林长满了酸枣树和杂草,常有狼出没。冯大害怕起来,正要返身往回走,发现路旁有本书,拾起来翻开看,每页上都写着“黑虎灵官”四个字。他翻一页念一声“黑虎灵官”,念到第三页时,一阵大风把书吹到天上,面前出现一位天神,问他:“你叫我有何吩咐?”冯大吓得不知说什么,听到酸枣树丛里传出几声狼嚎,忙说:“把酸枣树移到大陵上,不要叫狼胡叫。”天神说:“遵命。”转眼,四渠林的酸枣树丛就不见了,大陵上从此有了酸枣树等。
 
  记者从董文俭、张兴力等老人处听到另外一个关于大陵上酸枣树的传说:道常村有个人,在大陵附近一井里捡到一本天书,上写“牛头马面”。他照书念了一声,一个可怕的妖怪站在他面前,问:你请小神有何事?此人怕说没有事惹神生气,情急之下说:你把大陵南边的酸枣树拔了。大陵南的酸枣树转眼消失了。因此,过去大陵南边没有酸枣树。
 
  张鹏敏记得他小时候爱上大陵上摘酸枣吃,眺望西安。
 
  还有多少传说
 
  在茂陵周围人的记忆中,汉武帝陵周围受人为影响变化大。
 
  “以前汉武帝陵陵园四门以内地都属于国家的。”张鹏敏说,传说很早以前,陵四周都是柏树林,以后北、东、西三边都被毁了,种了地。新中国成立前后南边那一大片柏树林,斜看顺看都成行,而且石碑两边都有房。解放初期没有人管,房子慢慢塌了,有人把房子拆了,把檩、椽等木料搬回去,也有人乱伐周围的树。时间不长,县公安局派来一个班,背着长枪,晚上在茂陵巡逻,才制止住破坏行为。
 
  在南位镇策村70岁的董明元记忆里,他儿时,汉武帝陵南边全是大树,有的直径有七八十厘米,各种树都有,密密麻麻。人走到那儿十分恐惧。三年困难时期,缺吃缺烧,有人把陵南边和陵周围的树偷着伐了破柴烧火。树伐完后,有人在陵南开地种。后来生产队把那片地收了。兴平县剧团那时候也很困难,吃不饱,还要练功,说这是公家的地,要走做了农场,还在那盖了三间大房。人民公社化以后茂陵小学改成中学,策村没有小学,村穷又盖不起房,就在剧团盖的房子里边办了几年小学。由于那片地高低不平,不长庄稼,剧团把地又交给公社做了农场。最后博物馆收了,到1980年后种上了柏树。
 
  由于篇幅有限,记者无法把采访到的传说全部写进本文里。
 
  临结束采访,董彦山透漏,近几年他发现一种现象,有人在大陵上采土。有一人装了一兜土告诉他,是为了安顿庄子。
 
  这后边又有怎样的传说?还有多少记者没有采访到的传说?
 
  【专家考证】
 
  在考古勘探无情考量之下
 
  帝王陵周围的民间传说非常丰富、生动,但面对无情的考古勘探,往往发现其中有大量不真实的东西。记者就汉武帝陵周围的几个传说,与考古专家对证,就发现与史实不符成分很多。
 
  封土里没有发现沙子
 
  汉武帝陵封土是否像传说的那样是用沙子堆起的?
 
  10年前,西汉帝陵被列为第五批国宝单位,为划定保护范围,咸阳市考古所受陕西省文物局委托,对汉武帝陵进行了勘探。该所所长岳起研究员告诉记者,他们在汉武帝陵封土上打过钻孔,封土都是夯土。至于墓室里是否有积沙,就不清楚了。在其他地方发现的汉代大墓中,墓室里才有沙子。
 
  陕西省考古院汉陵考古队常务副队长马永嬴告诉记者,古代有很多大型墓葬是积沙墓,回填的时候在墓室上边堆积沙子。这是为防盗。因为沙子往下溜,掏不成。他们掌握的考古资料,汉武帝陵封土里边是黄土。西汉帝陵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百项大遗址后,5年前他们对汉武帝陵封土钻探,打到20多米深都是夯土,没有见沙子。因为没有勘探到墓室里,汉武帝陵墓室里边是否有沙子,现在不敢说。
 
  压石冢是一建筑台基
 
  “民间所说的压石冢,我们也钻探了,那不是墓葬,应该是建筑物的台基。”马永嬴告诉记者,具体上边修过什么建筑物,因光剩下台基,现在很难说。
 
  岳起说,压石冢底边长各40多米,高约9米,高台上及周围除散见大量绳纹瓦片、砖块等外,上面有数块巨大的天然石块,应为柱础石。汉朝用天然石块做柱础石,而且是埋在地下。北魏、三国后,柱础石才是经过加工的,而且升到地面。
 
  次冢可能为空墓
 
  西安市老城和平门里下马陵知名度很高,其原因就是传说那里有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墓,过去骑马者到了这个地方,无论职位高低都得下马,因此得名下马陵,自古听不懂西安方言的外地人误写为“蛤蟆陵”。如今汉武帝陵周围的人说兴平市南位镇策村的次冢是董仲舒,这不是卖面的遇见卖石灰的,分不清谁真谁假了?
 
  策村66岁的董桂成说,和平门里的下马陵可以说是董仲舒的衣冠冢。下马陵很小,次冢大得多。
 
  1996出版的《咸阳市志》亦云:据文献记载,陪葬于茂陵的有……董仲舒……现方位比较明确的有……董仲舒墓(传为茂陵东北650米处的“次冢”)。
 
  明朝何景明纂修的具有陕西通志性质的地方志书《雍大记·卷十三》载:董仲舒墓在西安府兴庆池南胭脂坡大道东。俗传云“下马陵”。
 
  根据这一记载,董仲舒墓到了今日兴庆宫公园附近,和平门里的下马陵和策村的次冢均与之不符。
 
  岳起认为,称次冢是董仲舒墓只是传说。按史料记载,茂陵陪葬墓只有霍去病墓、卫青墓和金日磾墓等几个墓,其他都是传说,没有根据。策村董姓是否为董仲舒后人,也不好说,他们也可能是汉以后迁居此处的董姓人。
 
  马永嬴说,他们曾对次冢勘探,目前残存封土东西底边长70米,南北约30米,高14.5米。因墓上有封土,墓室部分无法考古勘探,情况不明。但他认为,次冢不应是董仲舒墓。首先西汉帝陵的陪葬墓,其位置离帝陵越近,墓主地位越高。次冢是汉武帝陵园东侧第一座墓葬,其位置比卫青、霍去病墓更靠近帝陵,而董仲舒当年在朝中的地位并不高,远逊于卫青、霍去病等人,最高是做江都相,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而卫青、霍去病贵为皇亲国戚,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拜将封侯,其身后在茂陵的墓葬位置绝不会在董仲舒之后。其次,西汉帝陵无论皇帝和皇后陵园内,均无陪葬墓。一般陪葬帝陵的贵族大臣的墓葬位置都在大陵园以东的区域。次冢位于茂陵大陵园之内,这个位置绝非一般大臣的葬身之地。
 
  那次冢会是谁的墓呢?
 
  马永嬴认为,由于李夫人得幸武帝,因病早逝,武帝异常痛惜,“以后礼葬焉”,或许使用了原本给皇后建的墓葬。这就要为皇后另建一座墓葬,其位置只能考虑茂陵陵园东北的区域了。次冢可能是后期重新规划的皇后陵,但因汉两位皇后陈阿娇、卫子夫均未能在皇后的位置上寿终正寝,最终没有能够葬入既定的皇后陵;其他有资格代替皇后的两位嫔妃也因各自的原因另葬他处。因此,次冢可能只是一座没有使用的空墓,它的规模远远小于仅是按皇后礼仪埋葬的李夫人墓。
 
  但马永嬴认为,董仲舒很可能埋在茂陵。因为他当年就住在茂陵,那时埋在茂陵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民间传说的价值何在 
 
  记者采访中发现,同样一个事情,传说有多种说法。如策村,有人说是测量汉武帝陵位置的人在那住过;上官道村,是汉武帝棺木进入墓室的道口。
 
  许多群众对当地民间传说不屑一顾,认为不值一提,那都是胡编的,应该以史书为准。民间传说还有价值吗?
 
  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傅功振认为,虽然民间传说有和历史不符的地方,但它价值很高。民间传说故事体现了老百姓的爱憎、褒贬,融进了老百姓的情感,传递了老百姓的追求、期盼,也是大量作家创作的源泉,大量作品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至于和历史不相符的问题,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种是确实和历史事实不符,它毕竟是口头文学;但是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正史记载,也不是完全真实的,虽然在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大的朝代上绝对是真实的,但每个朝代中间,帝王好恶,大臣的言行,在文人笔下,完全有可能篡改历史。有些民间传说往往填补了历史上一些真相的缺失。现在在考证过去的时候,除了考古和有限的文献资料以外,人们也非常看重传说故事。口头传说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大量的历史价值,甚至不乏学术价值。当然它首先属于文学类,它与历史不能完全相等,研究历史者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参考。
 
  【陵主档案】
 
  与秦始皇一样怯鬼神
 
  汉景帝第9子汉武帝刘彻,常被人们与秦始皇连在一起称秦皇汉武,也确实和秦始皇有诸多相似之处。其中一点就是,他们虽然给人留下强悍无敌的形象,但两人都特别惧怕鬼神。秦始皇为躲避恶鬼,严禁身边人泄露他的行踪。一次因有人传出他说的话,但一时又查不出是谁传出的,便杀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汉武帝在位54年,始终求神祭鬼。公元前91年,他登基的第50年,怀疑有人埋藏木人诅咒他,他杀了两个公主等人后,又派方士搜查,不仅造成数万人死亡,还逼死了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史称这场灾难为巫蛊之祸 。
 
  【帝陵写真】
 
  易被认错陵主的茂陵
 
  覆斗状的汉武帝陵非常醒目,耸立在兴平市南位镇策村南,无论东西南北,站到很远处就能看到。根据《陕西帝王陵档案》,其封土高46.5米,底部东西宽231米,南北宽234米,是西汉帝陵中封土最大的一座。然而,由于茂陵博物馆设在陪葬墓霍去病墓处,而且过去汉武帝陵周边没有任何保护建筑,像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土山包,因此很多游客误以为茂陵的主人是霍去病。
 
  记者今年清明节前随巡祭汉陵的陕西刘氏宗亲会去时,发现汉武帝陵封土周围设立了围栏,11月16日再去时,看到正在打围墙,东、西、北三面丘状陵园阙门遗迹和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立的“汉孝武帝茂陵”碑等被包裹起来,汉武帝陵再不能像过去当土山包随便攀爬。
 
  【戏说陵主】
 
  皮影诞生在茂陵
 
  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72岁张鹏敏等老人告诉记者,当地有个传说:李夫人长得非常漂亮,受到汉武帝的宠爱,但是她红颜薄命,年轻轻就病死了,死前枯瘦如柴,魅力尽失。汉武帝来探望时,她深知汉武帝宠爱自己,是因为她长得漂亮。如果让汉武帝看到她相貌已失,影响了她在汉武帝心目中的形象,她死后,汉武帝有可能不照顾她的亲属,于是她用被子蒙住自己,对皇帝说:“臣的面貌现在很难看,恐怕惊动龙颜。”无论汉武帝怎么劝说,李夫人就是不揭开被子。李夫人担心她死后汉武帝看到她的面容,叮咛身边的人,她死后,要用绸纱盖住她的脸。这样汉武帝自始至终没有看到她病后的容貌。从此当地群众模仿李夫人,人死后用纸或布苫住脸,成了一种风俗。
 
  南位镇陈王村72岁的杨儒民说,他们这有个风俗,人死后,特别是夏天,脸上盖块纱布或一张纸。
 
  兴平市南位镇策村66岁的董桂成、62岁的董彦山等从小听老人讲,传说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思念,因此生病,吃药无用。汉武帝对身边人说,再能让他见一面李夫人,他就不熬煎、不忧愁,病就好了。有位大臣回答,听说方士作法,能让人灵魂出现。于是汉武帝在全国寻找方士。其中方士少翁说他能让皇帝见到李夫人芳容。他在宫廷里找来画工,把李夫人的像画下来。让汉武帝在李夫人墓的东边建了一座高楼,叫祭仙台,用白纱帐围了一圈,点满了灯。少翁让汉武帝坐在旁边另一个帷帐中,自己举起画像,在白纱后晃动。画像投影到白纱上,犹如真人活动。汉武帝看果然就是他的李夫人,非常高兴,立即痊愈。这就是中国皮影戏最早的起源。现在祭仙台这地方还留有四四方方一个土台子,当地人叫方冢。
 
  《汉书·外戚传》记载: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