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泄洪后露出30座古墓,古墓的特点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4-16 11:11:36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古代的各个朝代的人民都是一些非常有智慧的人,因为从现在我们看过去,很多时候都会发现一些关于古代的遗留下的一些文物,古董之类的东西,近日,漳州云洞岩西侧的长山水库泄洪,原本是一个不好的事情,但是等谁慢慢泄去之后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在水库底部竟然漏出30座古墓,之前我国考古工作者也发现了不少,那么古墓都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看看文章.
水库泄洪后露出30座古墓
水库泄洪露30座古墓 现2男1女合葬墓 专家将进行抢救性保护
当水流慢慢泄去,大家惊讶地发现,漳州云洞岩西侧的长山水库底部出现庞大的古墓群。短短300多米范围内,分布30多座墓穴,从明清至民国,跨度近300年。令人惊奇的是,一处清康熙年间的墓穴,竟为两男一女合葬。
从墓碑显示信息看,墓主多为云洞岩山脉附近的龙文、龙海、台商投资区一带人士。随着墓群重见天日,也勾起附近村民的回忆,这一带自古为风水宝地,是安葬的理想所在。上世纪60年代,为了灌溉农田,这里被修成水库,墓穴淹没水中,随着时间流逝而被慢慢淡忘。今日,漳州文保部门专家将现场查看,确定是否需要抢救性保护。
长山水库泄洪,库底现30多座古墓
长山水库位于龙文区蓝田镇龙池村,属于云洞岩山脉的西侧。漳州九龙江北溪、西溪分别绕山峦南北两侧而过,往东即是万松关,古时进入漳州,南下潮州,西进汀州的必经之处。
“我们是前几天把水库开闸放水的,因为之前养了不少鱼,需要把水泄了,才方便捞鱼”,承包水库的林先生称。
一边忙着捕鱼的工人说,水库大概三四年放水捕捞一次鱼,不过此前没有放得这么少,有露出部分墓碑,但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库底下还有那么多墓葬。
海都记者在现场看到,长上水库环着一座小山,呈倒“V”字形,而墓葬区就分布在山脚下,呈带状分布,分布范围约有300余米。
昨日一些村民得知库底现出墓葬群后,也纷纷前往观看,“时间过去太久,大家都忘了水库底下还有那么多古墓”,一位村民称,“水库放水把鱼捞完后,又开始蓄水了,一般没事大家也不会下到库底区看,站在坝堤上也看不清楚”。
罕见墓穴
跨明清至民国,惊现两男一女合葬
昨日,海都记者逐一查看每一座坟茔,有标记最早的为明代,但因为还有部分淹没在水中,无法确定具体年份。而最晚的是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也就是说,时间跨度近300年,从明清至民国。这30多座墓葬中,主要是清康熙至清道光年间,其中清康熙、雍正年间的最多,约有10多座。
这些古墓,有些还保存完好,墓碑墓体完整,花纹清晰可见,不过一些墓碑破损断裂,红砖、碎陶片四散。
从墓碑铭刻的信息看,这些墓的主人主要是周边区域人士,比如刻有“龙池”(即水库所在地的龙池村)、“崇福”(即现今龙海榜山崇福社)等。
此外,还有一穴比较特别的是三人合葬墓。三人合葬墓较为多见的是一夫两妻的“一男两女”夫妻合葬墓,不过这穴却是“两男一女”合葬。墓碑上并排写着“曾祖妣”、“曾祖考”、“祖考”。漳州文史专家郭联志称,从墓碑信息看,这是夫妻兼儿子的三人合葬,按照漳州地区习俗,合葬的大多是夫妻,像父子、兄弟间合葬的很少见,而这穴夫妻兼儿子一起合葬的更是少之又少。
风水宝地
周边逝者多葬此处,50多年前建成水库
为何水库底下保存着如此多的古墓?昨日,海都记者在水库周边走访得知,靠近水库的这座山叫“鳖仔山”,“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风水宝地,在殡葬改革前,周边的村庄都喜欢将先祖安葬在此”,村民林先生称。
建水库前,这里有一条溪涧,水从云洞岩山脉流下来,最后向西溪流去。而水库的建造历史要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大概是1964年,当时下游农田还很多,因此生产大队在此建水库,方便农业灌溉”,上述村民称。
古墓的特点是什么
4月20日下午,霸州市田各庄村生态餐厅北龙江渠河底发现5座古墓,共出土陶缸4个、陶盆3个、瓮棺5个,同时还发现一口北朝时期古井。经考古人员初步认定,这一古墓葬群时间跨度较大,其中最早的是一座战国时期的瓮棺葬,另有东汉时期墓葬4座和北朝时期墓葬1座。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古墓群位于距离地面几米深的渠底,河渠里早已没有水,形成一个巨大的沙坑。五座古墓由西向东依次排开,但各自朝向有所不同。
9月18日晚,岳阳市原电机厂厂区内的一建筑工地上,发现了一座古墓,岳阳市文物管理处立即组织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根据挖掘出来的物品,考古人员推测墓主人的年代应为北宋,是我市目前为止发现的宋代规模最大、建筑特点最为突出的古墓,对研究古代石墓的建筑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19日,记者来到了该工地,墓葬的上部早年已被夷为平地,几名工作人员正用特制的工具小心地刨着土层,发掘现场,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黄军认告诉记者,墓葬的墓室已遭严重破坏,保存状况极差,
靠墓室的北部还幸存有1.2米高的“三合土”及石板墙。该墓为东西向,头向西,方向340度,该墓墓室系用青石板垒砌而成,建筑有墓室、耳室,整个墓室、耳室的建筑方法是在先挖好墓穴以后,墓穴底部先铺垫一层厚15厘米的用糯米浆、石灰浆、黄土浆合成的混合浆,再在其上平铺一层厚10公分左右的青石板,青石板朝上的一面打磨光滑。
考古工作人员从现场发掘出随葬品有金耳坠三个,残银手镯一个,铜钱几十枚,银钗一个,镀金银条两根。根据墓内出土的铜钱的纪年情况看,既有少数开元通宝(唐代),但大部分为宋代的纪年钱,目前还未发现晚于宋代的纪年铜钱,根据墓葬的建筑特点、出土的瓷片及纪年钱的年代推测,墓主人的年代应为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