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秦惠文王赢驷为什么要车裂商鞅?历史原型商鞅介绍
发布时间:2024-02-05 17:39:54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芈月传中秦惠文王赢驷为什么要车裂商鞅?只怪商鞅做事太绝!不留余地!
1:商鞅以“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替他受罚”为由,竟将太子的两个师傅处以割鼻、刺字的刑罚。
2:商鞅以法治国,他变法的一个核心内容是集权,削弱原来贵族阶层的权力,而强化王权。 3:商鞅的变法,这种集权符合了秦王的利益,却动摇了贵族王权的势力,得罪了不少王孙贵族。 4:秦孝公之死使商鞅失去了生存的理由。 5:严刑峻法得罪了太多的人,失势之后就出现了墙倒众人推的局面。 ![]() 历史原型商鞅介绍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倡导激进的疾风暴雨式的改革,致力为国家开启一扇门的同时,实际上也渐渐地关闭了自己身后的另一扇门。
公元前356年,商鞅主持秦国变法,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为了取信于民,商鞅让人在咸阳南门放了一根木头,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该木头扛到北门,就可以拿走50金。终于有一个人鼓起勇气站出来,扛起木头飞也似地跑到北门。结果,商鞅当众把50金赏给了这个人。商鞅导演的这出“木头秀”给自己赢得了口碑,一个说到做到的改革家形象在秦国人心目中树立起来,接下来,他的变法措施在民间就实施得非常顺利。
同样一个商鞅,还做过不少失信的事。做失信的事虽然让他获取了一些局部利益,却因为背信弃义而使形象受损,以致后来自己当上“孤家寡人”后没了退路。
公元前341年,秦国大举犯魏,商鞅担任秦军统帅。魏惠王急命公子昂率军迎战。两军对垒,各自安营扎寨。一天晚上,公子昂突然接到商鞅书信一封,里面很诚恳地写道:“好朋友现在变成敌人,我真是于心不忍。不如我们见个面,把酒叙旧,再签订个盟约,然后各自退兵。”公子昂回想起商鞅以前在魏国不得志之际,自己常常跟他饮酒的情形,就心向往之。于是,公子昂依信赴约,商鞅笑脸相迎。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商鞅突然把酒杯往地上一摔,伏兵尽出,活捉公子昂。再迅速偷袭魏军,魏军全军覆没。
为了推行新法,商鞅也是“狠招”迭出,招招见血。太子赢驷说变法的坏话,商鞅向孝公告太子的状,太子当然不便处罚,便拿其老师开刀,说什么“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将太傅公子虔劓鼻(割去鼻子)、太师公孙贾黥面(在面额上刺刻花纹,并涂抹颜料)。百姓相谓日:“太子违令,且不免刑其师傅,况他人乎?”人人信服的同时也人人自危。为了推行新政,商鞅常常对反对者的罪行进行查对、核实,“一日诛杀七百余人,渭水为之尽赤。”他杀旧交、舍亲朋、失韩女,如此残暴,如此背信弃义,以至于众叛亲离,为自己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杀害公子昂仅仅3年,秦孝公去世,太子赢驷即位,就是秦惠文王。两位昔日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公子虔、公孙贾联合朝臣诬陷商鞅谋反,正中秦惠文王下怀。于是商鞅被削去爵位,逐出咸阳。紧接着秦王又下令诛杀商鞅整个家族。商鞅见势不妙,急急逃往魏国,但魏国人恨他背信弃义地杀害了公子昂,拒绝他入境。万般无奈,商鞅纠集家将去攻打郑国,可惜秦王追兵很快赶到,商鞅被活捉,在咸阳被处以“车裂”之刑。
商鞅固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雷厉风行的改革家。可是凡事均要有个度,只有遵守诺言、实践成约才能赢得更好的信誉和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一旦失信或滥施暴力就会众叛亲离,山穷水尽,受到惩罚,对政治人物尤其如此。
![]()
商鞅历史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