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闹天竺票房有7.5亿赚钱了吗,大闹天竺豆瓣评分为什么那么低?
发布时间:2024-05-13 18:17:41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去年因为王宝强老婆的马蓉的出轨事件,王宝强导演的一部电影《大闹天竺》也跟着火了起来,因此这部电影已经有了一定的人气票房基础!它是一部集合喜剧和功夫元素的电影,里面不光有王宝强,还有网上人气很火的白客,性感美女柳岩、当然还有岳云鹏,这几位主演可以说是超人气组合了,那么这部电影的票房到底是多少?王宝强通过大闹天竺是赚钱还是亏本了?大闹天竺的豆瓣评分为何只有3.8分那么低呢?请听小编为大家详解!
大闹天竺票房有7.5亿赚钱了吗
《大闹天竺》发行成本在1.2亿左右,《大闹天竺》目前的票房约是7.58亿,票房是发行成本的在6.3倍!
通过上面数据可以看出来,春节档最大的赢家还是王宝强,因为目前来说票房和成本已经在6倍多了,电影投资,票房和成本3倍基本都不赔钱了!而6.3倍肯定已经赚钱了!
下文是一个来自天涯的网友分析,小编觉得很有道理! 《大闹天竺》是王宝强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因为比较关心这部影片的反响,在初一的中午,我特意到王宝强的新浪微博下看了下大家对这部影片的评论,大多都是肯定的评价,支持率最高的几个评论,也基本都是好评,也有少数说一般或不行的。想到在王宝强微博下评论的,应当大多是他的粉丝,评论不一定可靠,就又搜了下相关的微博,大多也都是相对肯定的评价。不过说实话,根据《大闹天竺》中人物的那种花花绿绿的服饰和宣传片中那种吵吵闹闹的样子,我对这部片子是没有兴趣的。
晚上的时候,又去看评论,看到不少人在评论中问“《大闹天竺》的豆瓣评分为什么那么低?”才知道《大闹天竺》的豆瓣评分只有3.8分。于是就去看豆瓣评分,当时给一星的就占了57%还多。再看看下面支持率最高的前几条评论,都是清一色的差评或谩骂。
到了初二,满网就都是《大闹天竺》的豆瓣评分只有3.8之类的信息了。所以初二的时候,《大闹天竺》的票房明显落后了,晚上的时候,已经被《功夫瑜伽》赶超了。到了初三之后,《大闹天竺》的票房减少得更加明显,到了初七,就已经落后到第六名了。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王宝强微博下的评论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天还是几乎清一色的赞美的评论,第三天发的微博下对《大闹天竺》的负面评论已经出现在了热评之中,而第四天早上的第一条微博下热评中已经只有负面评论了。
难道一部电影,看得早的跟看得晚的对电影的观感会截然不同?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只能说明,即使是王宝强的粉丝,对王宝强电影的评价也非常明显地受到了豆瓣评分的影响,越后的评论,受到的豆瓣评分的影响越大,敢于说好的越少(担心别人说自己没水平),敢于说不好的越多(显示自己是有见识的)。可见大多数人对电影好坏的判断是不自信的,是很容易受别人影响的。其实对任何稍稍复杂一些的事物的判断都是这样的!
正是因为王宝强微博下评论的突然逆转,一方面,我不再轻易相信个别人的评论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更加激发了我想了解个究竟的好奇心理。于是,接连几天,我都在网上搜索网友们对《大闹天竺》的评价,特别是关于《大闹天竺》和《西游伏妖篇》等影片的比较评论。
经过几天的对各个网站评论的浏览,大概有下面几点印象:
1、对《大闹天竺》的批评,主要是情节上前紧后松、表演浮夸和低俗、特效差、转接生硬、植入广告多等。
2、说看《大闹天竺》时笑声较多的比较普遍,但是也有个别说中途走了一大半的。
3、相对《西游伏妖篇》,一般多认为《西游》特效好、打斗稍胜,《大闹》情节相对好点、演技稍胜、相对热闹搞笑,综合各网评论,似乎认为《大闹》好于《西游》的更多。
4、豆瓣、知乎等知识层次比较高的人群聚集的网站,评价比较低,而在更大众化的网站,认为《大闹天竺》可以的更多。
5、知名电影人的评论和一般普通观影人的评论更多是肯定的,譬如黄渤、光影老总王长田、著名编剧史航等,都对《大闹天竺》进行了明确的肯定评价。而有点文化、对电影也有较多了解的人评价较低,即两头肯定多,中间否定多。很能说明这个现象的是作家、影评人韩松落写的一篇持肯定态度的影评《大闹天竺:一个穷人的童话》:这篇影评在豆瓣,反对人数比支持人数多,而这篇文章被腾讯转载后,一千多评论中,支持人数远多于反对人数。
6、大量的帖子和评论对豆瓣评分表示疑惑或者质疑。
7、在豆瓣,对王宝强进行人身攻击的很多,将电影跟离婚扯在一起评论的很多,彻底否定的很多。
综合以上几点,我的直觉告诉我,豆瓣的评分是不能代表《大闹天竺》的实际质量和观影效果的。
那么,豆瓣对《大闹天竺》的评分为什么那么低呢?
对这个问题,我的直觉告诉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1月25日,在《大闹天竺》放映前三天,豆瓣就出现了一篇一位自称提前看过影片的媒体人写的关于《大闹天竺》的观后感,这篇观后感对《大闹天竺》持完全负面的评价,到过豆瓣评分页面的人,应当大多数都看过这篇文章。无疑,这篇文章对看电影的豆瓣网友的心理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据有的豆瓣网友说,豆瓣评分在《大闹天竺》未上映前,就已经有很多网友给了一星。另外,除这篇文章外,豆瓣《大闹天竺》评分页面还有两个热帖,是1月28日凌晨两点发布的,跟那位媒体人的影评一起,这三篇最早发布的影评,给豆瓣的评分定了个最初的基调。在初一下午,我最初看到豆瓣的打分时,57%的人给了一星,此前给一星的应当更多,因为之后一星的比例就不断减少。
2、从初一到初八,豆瓣给《大闹天竺》打分的人数一直只有给《乘风破浪》打分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乘风破浪》最初两天的票房远低于《大闹天竺》,现在总票房也不及《大闹天竺》。可见豆瓣网友大多是一些文艺青年,他们更喜欢高雅,更欣赏文艺片,对《大闹天竺》这种给普通大众看的、追求热闹和搞笑的片子,骨子里就是看不起的。所以,在豆瓣和知乎关于该片的评论中,充满了关于这部影片“没文化”、“低俗”、“浮夸”、“没内涵”之类的评价,而且,那些对这部影片有所肯定的网友,往往会招来素质低、没文化、没品味或者水军的评价。在许多豆瓣和知乎网友的心目中,《大闹天竺》好像成了判断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有品味或没品味,有内涵或没内涵的一个标准,凡是彻底否定这个片子的,就是高雅的、有品味有内涵的,凡是给这个片子一点点好评的,就是没文化的、低俗的、没品味没内涵的。当然,《大闹天竺》几位主演的选择,似乎就决定了这部片子想高雅也高雅不到哪里去。所以,这部片子不符合很多喜欢高雅的人的口味,是可以理解的,在豆瓣评分低也比较自然。
3、豆瓣上的网友应当都是文化水平不低的,而王宝强只有小学文化,一个小学文化的人如今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拥有了无数粉丝,赢得了无数人的追捧,除了在演艺上的成功,现在又转型做起了导演,这让许多高文凭的人心里难免不舒服,这种不舒服也难免会表现在对王宝强导演的电影的评价上,而这种评价甚至直接就从质疑王宝强的导演资格着手,譬如“阿猫阿狗都当起导演了”、“一个小学文化的人能导演出什么好电影?”“导演不是谁都能当的”等等。而且,在影片上映前,豆瓣就已经有好些网友质疑王宝强的导演资格,甚至断言王宝强导演的这部片子一定是烂片。在豆瓣以及知乎等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聚集的地方,关于《大闹天竺》的评论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王宝强小学文化、农民工之类的议论,这些议论,其实本身就是议论者藏在内心的对低文化者的成功的不舒服的本能表露。这些情绪上的东西,无疑也会影响大家对王宝强导演的影片的看法,带着这种先入之见去看电影,结果可想而知。另外,看一下豆瓣网友对于《大闹天竺》的评论,热帖中有好几个都说是看了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就不看了、离场了。当然,《大闹天竺》应当也确实存在不少导演艺术上的问题,但带着对导演的藐视去看电影,无疑就会夸大这些导演艺术上的问题,同时看不到其可取之处,以致全盘否定这部影片。
4、《大闹天竺》的编剧跟《泰囧》、《港囧》的编剧是同一位,所以,《大闹天竺》的故事设计和人物设计往往多多少少地会带有前面一些囧片的特点,而豆瓣上有很多资深影迷,他们很多都看过前面几部囧片,所以他们就会多少觉得这部《大闹天竺》有点老套,这样就让他们对这部影片失去了新鲜感,从而对其产生排斥情绪。而作为普通观众,全部看过囧系列影片的人可能并不很多,所以他们就会对《大闹天竺》产生更多的新鲜感和观赏兴趣,这也是导致豆瓣网友对这部影片的评价远低于普通观众的原因之一。
5、不少人认为,王宝强离婚事件给王宝强带来了更高的人气,从而也提升了《大闹天竺》的票房。但事实上,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得出结论,离婚事件给王宝强的影片带来的其实是不小的负面影响。在影片上映前一个月里,网上有关王宝强的新闻下面的评论基本上大多都是骂王宝强的,这跟离婚事件刚发生后的一个多月正好相反。所以,在《大闹天竺》放映前,我就有一种预感:《大闹天竺》的票房恐怕要受点影响了!果然,打开《大闹天竺》的豆瓣评分页面,下面的评论中,有很多的对王宝强的人身攻击,甚至有不少是语言极其恶毒的。同样是对影片的失望和不满,但是,你很难看到豆瓣网友对周星驰的人身攻击,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独独对王宝强进行人身攻击呢?不难发现,这些人身攻击总是跟王宝强的离婚事件联系在一起,总是与“绿帽”、“炒作”之类的词语相关联。显然,从评论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离婚事件的负面影响。那么,本来是受害者、且处在正义一方的王宝强,为什么却被人当成反面角色了呢?原因不外三点:
(1)、在离婚事件之后,应当说,王宝强其实是相当低调的,但媒体发现人们对这事比较关心,就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报道有关宝强的事情,慢慢的就激起了人们的反感,这种反感,从王楠的丈夫发了几次王宝强的照片之后就开始明显了。后来,王楠的丈夫似乎也感觉着那样不好,就把那些照片都从微博中删除了。但是,大量的网友是不辨事理的,就以为所有媒体的报道甚至离婚本身都是王宝强为了电影票房而进行的有意识的炒作,对王宝强自然就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反感。认为王宝强是故意离婚进行炒作,这种认识虽然荒唐可笑,但浏览一下豆瓣关于《大闹天竺》的评论,就会发现有这种认识或者支持这种观点的网友相当不少。
(2)、王宝强离婚事件之后,大量的网友对王宝强给予了同情,但是同情是对弱者和失败者的感情,没有人愿意成为被同情的人,所以,在同情之后,往往就是蔑视和厌弃。在如今这个时代,在这个人们越来越不把道德当回事的时代,人们欣赏和尊敬的永远是强者和胜利者。所以,王宝强,这个感情和婚姻上的失败者,就成了很多人寻找自身优越感的一个凭借,很多人通过放肆地表达对名人王宝强的嘲笑而获得一时的心理上的满足。这也是王宝强离婚事件过去两三个月之后,网上嘲笑、辱骂王宝强的人越来越普遍的原因之一。
(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南怀瑾曾说:“我说这个人类世界这样演变下去,五、六十年以后就没有婚姻制度了,没有了。” 二十多年过去了,有南怀瑾这种预感的人应当越来越多了吧?现在,婚姻关系越来越脆弱,对婚姻没有安全感已经成了普遍现象,特别是在有钱人的圈子里,结了婚找情人、养小三几乎都已经成了正常现象。不可否认,婚姻制度是保护弱者的,没有婚姻的约束,强者(有钱有权有才有色有青春有体格等)可以三妻四妾,甚至可以天天换新娘,但是,与此同时,大量的弱势者就很难找到性资源或者没有安全感了。王宝强离婚事件为什么引起了那样大的反响?就是因为占人群大多数的人从王宝强离婚事件中感受到了自己婚姻和财产的不安全,他们支持王宝强,很大程度上是在变相地维护自己的婚姻安全和财产安全。但是,在王宝强离婚事件中,还有另一部分人,他们属于强者,至少是两性关系中的强者,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从骨子里想摆脱婚姻关系的约束的(另外一部分是道德感比较强的人),这部分人的声音在该事件引起的舆论浪潮中被暂时压制了,当支持王宝强的那部分声音随着时间弱下去后,这部分声音就强起来了。所以,我们看到,在王宝强离婚事件过去两三个月后,网上骂王宝强的声音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以至于年前一个多月里就已经成了主导声音了!当然,王宝强并没有阻碍谁找情人养小三,但是,王宝强离婚事件引起的舆论浪潮,却实实在在地对于那些已经突破了或者突破过婚姻约束的人是一个看不见的打击,而对于那些向往不受婚姻关系约束的人也是一个无形的阻碍。那么,这些人找谁算账去?当然,王宝强!因为这起舆论浪潮就是起自于王宝强!我开始总是疑惑:即使电影拍得确实不好,至于那样对人家进行人格侮辱么?事实上,一般人只有在尊严和利益受侵犯时才会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所以,网上随处可见的对王宝强的人身攻击,只能归结为王宝强引起的那起舆论浪潮,无意中打击了一些人的尊严、妨碍了一些人的利益了!有一个调查,看《大闹天竺》的人,三四线城市的人居多,女性居多。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大多是社会中和婚姻中的弱势者!同时,相对于同期放映的其他影片,豆瓣上看《大闹天竺》的人就相对较少。当然,豆瓣的网友也不见得都是社会中的强者,但相对来说,他们整体上文凭较高,即使有的现在还混在社会底层,也有将来混到社会上层的希望。另外,他们大多是些文艺青年,而搞文艺的人相对于一般人,天性上更向往多姿多彩的感情生活,更不愿意受婚姻的约束;冲破婚姻的约束是如今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潮流,而这股潮流更多地表现在文艺青年身上。所以,虽然豆瓣网友大多是些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但在《大闹天竺》的评论中,针对人畜无害的王宝强的污言秽语却随处可见,这似乎只能用很多人曾被王宝强离婚事件引起的舆论浪潮所伤害来解释。
写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你是不是扯得太远了?事实上,即使是那些动不动就对王宝强进行人身攻击的人,也不见得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些东西,这是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的,在影响对《大闹天竺》的评价的诸多因素中,这个因素甚至比前面其他因素更根本、更重要。其实,我一直怀疑,在豆瓣这个受过较好的教育的人群聚集的地方,怎么有那么多人会认为王宝强离婚是本人有意识的炒作?也许“炒作”不过是一些人攻击王宝强的借口罢了,因为更真实的原因他们说不出口。
总结了这么一些豆瓣对《大闹天竺》评分低的原因,有人可能要说了:豆瓣评分低,为什么猫眼电影、时光网等网站也对《大闹天竺》评分低呢?首先,同是作为影迷,猫眼电影、时光网等网站的网友与豆瓣的网友有相似的地方,而且豆瓣的评分无疑会影响其他网站的评分;其次,其他网站对《大闹天竺》的评分都明显比豆瓣要高,而且在这些网站,《大闹》的评分也都不是同期上映的影片中最低的;最后,似乎很少有网友认为《大闹天竺》拍得多么好,大家仅仅是认为豆瓣的打分过低了而已,而不符合事实的评价,不但对电影的创作者是不公平的,对于整个中国的电影事业也是有害的。
影评人韩松落在他的文章《大闹天竺,一个穷人的童话》中说:
“他(王宝强)已经担起了输出价值观的重任,开始提供自己成功经验中的蜜汁,供这个时代众多的渴求者啜饮,他的成功,不只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似乎也是心灵自修意义上的成功,于是,他被动地担负起清洗都市人内心泥垢的责任,用角色和本人性格的重叠,说明天真烂漫的性格从没消失,至今也有传承,更用个人的成功说明,这种性格仍有市场,仍然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受到宽待。
“对人们来说,他成了一种寄托,赞美这种形象,似乎就等于洗刷了自己在挣扎求生中积累下的罪孽,相信这种形象,就等于为自己找到了一处可供栖息的家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在很长时间里,被动地变成了‘灵魂香皂’和‘宝强仁波切’。”
我很少看电影,对演员也不太关心,但是,正如韩松落这段文字所表述的,我珍惜我们这个社会上,而且是成功者中,还有王宝强这样一个人,这个人的存在意义已经超出了他作为一个演员的存在意义。所以,我不希望王宝强这样一个人或者这样一个形象被我们这个社会所产生的精神雾霾所吞噬,我希望他更好地成长。这就是我写这篇分析的主要原因。
另外,通过这篇分析,我也想跟大家一起探究一下人性深处的某些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