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和太监有什么区别?太监为什么叫公公
发布时间:2024-01-15 16:23:33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在我们古代中国的每一代王朝中,有一类人是永恒存在的。那就是封建时代的畸形产物太监。一般进入皇宫的太监都是要把男性生殖器给阉割了才能在皇宫入职。这样的阉割有很大的死亡风险,宦官与太监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太监会被人们称为公公一直流传至今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宦官和太监有什么区别?
其实,在中国古代,它们之间截然不同,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来揭秘吧考察《辞源》的解释,“宦者”就是太监、阉人,“宦官“就是宫内侍奉官。
宦官、太监尽管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皇宫中的特有人员,而且都是被阉割过的、为封建帝王服务的奴仆,但是概念却有严格区别。
宦官在西方传说中最早是古代亚述国王的美丽王妃所创。而在中国,“宦官”之称却是古已有之,历史悠久。它是在皇宫中为皇帝以及皇族服务的官员的总称。
东汉以前,宦官中既有阉人,也有士人。
据《后汉书·宦官列传》记载,“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可见,“悉用阉人”是在东汉之后才有的事情。这时阉人才能与宦官等同起来。宦官多是幼年入宫,社会关系简单,别无出路,但因其近于皇帝,故权势很大。
唐代以后,随着世风日下,民间官僚富商收买男童,私自阉割后送入宫廷,并企图日后利用。而且,在东汉时期,还出现了女宦官,出土的汉代彩绘女宦官陶俑就是明证。
“太监”一词,最早始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当时政府将掌管乘舆、服饰的殿中省改为中御府,并设“中御太监”“少监”之职。到了辽代,“太监”就成了政权机构中的官员称谓之一。据《续文献通考》记载,辽代的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等都设有太监。金、元时期因袭辽代制度,所设各监也多有“太监”。元代太监是诸监中的二级官吏,并非尽是刑余之人。
到了明朝,太监和宦官有了较固定的关系。充当太监必是宦官,但明代宦官并不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朝开始的。
到了清朝,宦官被取消了,一律称为太监。清朝的太监分为三六九等,下级的受苦受难,上级的为非作歹、为所欲为。比如有名的慈禧太后的太监李莲英既可制约满朝文武大臣,又可与太后同吃一个灶,他的家乡居然有地三十六顷,金银财宝无数。
可见,阉人、宦官在东汉之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从东汉时起,二者才合流,成为一体。而太监是地位高于一般宦官的阉人,或者说是阉人首领,三者本不应混为一谈、鱼目混珠。
清代太监之间也是等级森严,仅从他们的服饰上可看得很分明。按照规定,不同品级的太监的服饰也是不一样的。太监的服饰华丽考究,二品太监,头戴红顶花翎,蟒袍补子为仙鹤;三品太监为正蓝顶花翎,蜞袍补子为凤凰,无品太监,一律穿紫色绸缎袍,补子为蟠龙花和五蝠捧寿的吉祥图案。其他充当杂役的太监均穿紫色布袍。
在等级的社会里,人们有着不同等级的身份和地位,承担和享受不同等级的义务和权利,付出不同等级的劳动,也要换来相应等级的回报。宦官虽然是一个特殊的全体,但也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正常人能够从社会得到的一切,宦官也能够得到。为皇家效命,无论皇室贵胄,亦是公卿大员,都能领带俸禄,那么,服务于内廷的宦官们应该也不会例外。宦官们辛劳的为皇室奉献着服务,不会都是“义务劳动”吧?
作为宦官,即使生在等级社会,即使身份比较尴尬,但也是凭劳动吃饭,出卖劳动,换取报酬,拿取俸禄,是非常自然的事。无论是在明代,还是清代,太监都是由品级的,这就意味着太监可以依照自己的品级领取俸禄。
但是,尽管太监是有品级的,但是在朝廷发放俸禄时,太监领到的俸禄与同级官员领到的数量是不一样的。例如,按照明朝当时的职官俸禄惯例,正四品官员每年俸禄约合白银144两,而太监由于不用养家荫子,所得俸禄按规定不及正四品官员的1/10。由此可见,从数量上来说,宦官们的俸银还是比较少的。
但是,尽管太监的俸禄少,但是明朝的很多手握重权的太监非常富有,例如明英宗时期的大太监王振,死后炒家时,查出“金银六十余库,与盘白,珊瑚高二十余尺者二十余株”,另有数处装潢富丽、重檐深阁的宅第,数万匹马和田地万顷。
此外,武宗时期的太监刘谨、熹宗时期的太监魏忠贤等也都是家财万贯的大富豪,如果这些人只是按月领取朝廷的俸禄,根本无法积攒如此硕大的财富。由此可见,贪污受贿等不法手段是太监们积累财富的方式,他们也不会在意每月领取的微薄的俸银。
清代对宦官的约束要比明代严格的多,因此宦官专权的情况一直没有出现。直到清后期,随着女主们的执政,尤其是慈禧执政以后,太监的地位才有所上升,并一定程度的掌握权势,例如安德海、李连英、小德张。他们的家产也就随着权势一路飙升,每一个都坐拥着万贯的财宝,万顷的良田,这些也不可能是俸禄所得。
太监为什么叫公公
太监(宦官)在不同朝代称呼(包括贬称):公公、净身、私白、寺人、侍人、宫人、腐人、中官、内官、内臣、内寺、内监、黄门、内侍、阉臣、阉宦、宦寺、宦人、阉人、阉寺、宫监、宦者、貂铛、貂寺、内铛、宦竖、阉竖、内竖、阉狗等等。
太监是宫内皇帝的近身内侍,许多文武官员要接近皇帝,必须打通关节而先贿赂太监,故对太监尊称为“公公”,“公公”本义是对年长男子的尊称,这是对太监男子身份的承认和尊重。
根据《太监秘史》载,晚清太监池焕卿等回忆说:“宫廷中太监彼此之间一般都以‘爷’互称,如张爷、李爷。遇到有‘职务’的称‘官衔’,遇到辈分比自己高的称“师父”,太监们不喜欢把他们直称太监或叫公公,太监们的内心深处,希望人们能像普通人那样的,称其为‘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