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夏之年是什么意思?无夏之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4-04-13 17:33:50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近日,汤加火山的爆发引起了世界各界的关注,这是30年来全球范围内最猛烈的一次火山喷发,不但引发了海啸,让很多小岛消失,喷发还导致了大量火山灰污染了陆地上的作物和饮用水,网络上还流传起了很多“无夏之年”的说法。
什么是无夏之年
“无夏之年”是指火山喷出的硫化物,转变为硫酸盐气溶胶遍布于大气中,并阻挡来自太阳的热量辐射,导致全球降温,甚至可能会出现六月飞雪。
据历史记载,在1815年4月至7月时,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VEI7级),这是人类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这次喷发向大气风释放了约1000万吨到1.2亿吨硫化物,遮挡了阳光,坦博拉火山爆发所产生的240立方公里的浓尘遍布大气层,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约4至7°C,全球气候出现异常。直接导致了1816年的“无夏之年”。
当时全球各地都处于极端天气中,硫酸盐气溶胶在空中形成干雾,让太阳光变暗发红,以至于用肉眼都可看到太阳黑子。英格兰经历了异常多彩的日落,亚得里亚海上降下了红色和黄色的雪,匈牙利的暴风雪则是肉色的。欧洲、北美和亚洲的夏季都出现了霜冻和降雪,农作物大量减产,全球很多地方都陷入了饥荒之中。
无夏之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815-1817年,云南地区发生大了嘉庆大灾荒。据云南《邓川县志》记载,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是岁大饥,路死枕籍。”昆明诗人李于阳在《卖儿叹》中写道:“三百钱买一升粟,一升粟饱三日腹。穷民赤手钱何来,携男提女街头卖。明知卖儿难救饥,忍被鬼伯同录……”影响不只是云南,它对整个中国影响巨大,造成了经济的大萧条。在中国东部的广大地区,也出现了一些极端低温事件。如在台湾,1815年,新竹、苗栗皆“十二月雨雪,冰坚寸余。”1817年,江西彭泽县“六月下旬北风寒,二十九日夜尤甚,次早九都、浩山见雪,木棉多冻伤”。湖口县“六月低,天暴寒人”。
1816年,江南地区粮食减产两三成,以后年年减产,一亩好地“可值十余千,递降至一二千钱不等”。农业产量降低,而成本居高不下,农民破产,土地荒芜,富庶的江南一片萧条。这场火山喷发引起的气候变化影响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引起了大灾荒,加速了晚清政府走向衰落的步伐。
不过,目前汤加火山爆发产生的硫化物仅约40万吨,降温效果非常有限,基本不可能让今年变成“无夏之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