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是白种人吗?怎样知道一个印度人的种姓

发布时间:2024-02-17 07:59:35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我们都知道,整个地球世界的人口数量非常庞大,每个国家地区的人可以说在长相外貌方面都有一些比较独特美的地方,按人种来区分的话我们主要也是区分了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一般白种人都分配在南北美洲以及欧洲等一些地方,主要代表就是美国人欧洲人一类,黄种人主要在亚洲,主要代表就是咱们中国人、日、韩国人等,黑种人主要在非洲。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印度人,有许多朋友都在好奇印度人皮肤都普遍黑,但是为什么有人说印度人是白种人?他们是白种人吗?如果要知道一个人的种姓,有什么办法吗?
 
 
 
印度人是白种人吗?
 
印度人自19世纪以来就被确定是白种人,所以十分受西方人欢迎。
 
印度人在我们的印象中之所以显得皮肤比较黑,是因为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和多种族的国家,被认为是“民族博物馆”。印度有十大民族和众多的小民族,这十个民族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占46.3%,泰鲁固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泰米尔族占7.4%。
 
这十大民族中,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被认为是白种人,而泰鲁固族、泰米尔族则是皮肤比较黑的达罗毗荼人。
 
 
 
印度斯坦人是对印度北部和整个南亚以北地区的主要民族的通称,他们是印度十大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他们的语言主要是印地语、乌尔都语、旁遮普语等等。
 
孟加拉族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地区,包括今孟加拉国与印度西孟加拉邦,他们的语言是孟加拉语。
 
印地语、乌尔都语、旁遮普语和孟加拉语都是印欧语系的分支。印地语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中印度—雅利安语支,乌尔都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旁遮普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孟加拉语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
 
 
 
其实早期的欧洲人来到印度,也是认为印度人是有色人种,因此从外观上讲,印度人的皮肤确实比较黑。但是当欧洲人研究了印度的语言以后,惊奇的发现印度的语言,包括梵文与欧洲的语言太像了。于是学术界就提出了“印欧语系”的概念,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假说,那就是所有的印欧人都起源于一个地方,那就是今天的伊朗高原附近。这就是历史上印欧语系民族,或者叫做雅利安民族。
 
这种假说不仅在考古学上,而且在文献上都得到了证据。学者研究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梨俱吠陀》和其他古印度书籍,认为在古代,有一个叫“雅利安人”的人群从印度西北部(即旁遮普五河地带)向东南进发,到达恒河流域以及阎牟拿河中游地区,逐步占领了整个印度次大陆。
 
 
 
后来因为考古学的突破,又提出了原始印欧人的概念。也就是说今天所有操印欧语系的民族都起源于一个民族,那就是原始印欧人。关于原始印欧人起源于哪里?学术界多有争论,有人说起源于伊朗高原附近,有人说起源于中亚草原地带,还有人说起源于北欧。但是不管起源哪里,所以操印欧语系的民族都起源于原始印欧人(白种人)的说法得到普遍的认可。
 
怎样知道一个印度人的种姓
 
从家族姓氏、服装饰品、肤色相貌、职业工作、教育程度、行为习性、神态举止方面,介绍一些初步判断印度人种姓高低的依据。
 
这些依据仅作参考,不是绝对的判断标准,只有参考价值大小之分;例如,印度人很多姓氏已融入了各个种姓阶层。
 
 
 
一、家族姓氏
 
(一)各种姓常用家族姓氏

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如:桑贾伊·甘地(Sanjay Gandhi),“桑贾伊”是名,“甘地”是家族姓氏。
 
婆罗门常用姓氏:夏尔玛(Sharma)、提维迪(Trivedi)、威亚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刹帝利常用姓氏:塔卡尔(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阔尔(Thakor)、沃尔玛(Verma)等;
 
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尔(Ghaggar)、高尔(Goal)等;
 
首陀罗常用姓氏:安贝达尔(Ambedkar)、苏兰基(Solanki)、恰马尔(Chamar)、纳伊(Nayi)、洛哈(Lohar)等。
 
 
 
(二)其它判断原则
 
1、字母少的姓氏,倾向于是高种姓;因为,低种姓人一般要跟主人姓,换主人时也要换姓或加字母,姓氏容易变长。
 
2、以Raj开头的姓氏一般属于高种姓人群,如:拉吉普特(Rajput)。
 
3、辛格(Singh)、乔杜里(Choudary)等典型高种姓姓氏延绵很多世纪,能姓辛格、乔杜里的人一般属于高种姓人群。
 
4、Gautam Brahmins是婆罗门里的一个分支,能姓高坦(Gautam)的人一般属于高种姓人群。
 
5、姓贾因(JAIN)的人要看其宗教信仰,如信印度教属于吠舍阶层;如信耆那教,可算是最高种姓。
 
6、锡克族男人名字多数加有辛格(Singh,意为狮子),女人名字多数加有考尔(Kaur,意为公主)。但是,叫辛格的男子不一定是锡克人。
 
 
 
(三)参考资料
 
因尼泊尔也为印度教国家,在此将尼泊尔人姓氏作为参考资料。
 
尼泊尔姓名一般有两至三节:第一节为命名仪式上婆罗门所起的正式名,中间一节为自选名,末节为姓。如某人叫拉纳·巴哈杜尔·辛格(Rana Bahadur Singh),“拉纳”是正式名,“巴哈杜尔”是自选名,“辛格”是姓。女子出嫁后改用丈夫的姓。小孩虽然也有正式名,但在家庭中很少使用。父母一般习惯把长子叫作杰托(Jetho,大儿子),次子叫作马因洛(Mainlo,二儿子),三子叫作萨因洛(Sainlo,三儿子),等等。
 
尼泊尔人的姓名也有由四至五节组成的,五节组成的名字大都是王室成员。如国王比兰德拉的名字就是Birendra Bir Bikram Shah Dev。
尼泊尔人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普遍使用姓的。一开始他们常将自己所属的部族、头衔或职业作为姓,后来逐渐固定下来,传给子孙。
 
尼泊尔有98%的人是印度教徒,因此姓名带有浓厚的印度教色彩。印度教社会中存在着种姓的各种清规戒律。尼泊尔也同印度一样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从人们的姓氏中常可以分辨出其所属的种姓。下面是各种姓中一些常见姓氏:
 
1. 婆罗门(即祭司或僧侣种姓)的常见姓有:巴塔(Bhatta)、比斯塔(Bista)、贾(Jha)、乔西(Joshi)、洛哈尼(Lohani)、潘特(Pant)、阿查里亚(Acharya)、阿迪卡里(Adhikari)、阿里亚尔(Aryal)、巴塔拉伊(Bhattarai)、德夫科塔(Devkota)、苏贝迪(Subedi)等。
 
2. 刹帝利(即武士种姓)的常见姓有:马拉(Malla)、沙阿(Shah)、萨希(Sahi)、辛格(Singh)、塔帕(Thapa)、拉纳(Rana)和卡尔基(Karki)等。
 
3. 吠舍(即农、工、商种姓)的常见姓有:什雷斯塔(Shresta)、拉尔(Lal)和普拉丹(Pradhan)等。
 
4. 首陀罗(即雇工、奴隶种姓)的常见姓有:杜巴迪(Dubady)、穆沙尔(Mushar)、萨尔基(Sarki)等。
 
此外还有一些等外贱民,如:Kami(铁匠)、Damais(裁缝)、Chamar(厕所打扫人)等等。
 
 
 
二、服装饰品
 
1、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大印度教高种姓的男性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身上佩带“圣线”。高种姓男孩出生后要举行佩带“圣线”的仪式,“圣线”由3股线拧成,婆罗门男孩佩带棉线,刹帝利男孩佩带亚麻线,而吠舍男孩佩带毛线,作为高种姓的标志。婆罗门身上的“圣线”一般在“满月节”(约为公历8月下旬),于圣河、圣湖中净身祈祷时一年一换。
 
2、当你看到一个印度男人,只要看看他的手腕就知道他的种姓位置了,如果有线圈说明他出身高种姓,然后只要辨别一下线圈的质地,他所属的种姓等级就基本清楚了。该线圈是女性在“兄妹节”(约在8月下旬)时为男性兄弟佩带的,以示祝福,愿男性财运滚滚、身体健康等等。如果没有圣线,他可能来自低种姓或贱民,或者是非印度教徒的、信仰其他宗教的印度人。但是,印度高种姓男人也并不一定长年佩带圣线,有些人是在重要宗教节日时佩带,圣线一般是一年更新一次。
 
3、有的印度人长年穿着熨烫平整的衣服(甚至内裤也要熨烫),穿皮鞋袜子,一般是高种姓。长年身着裹布、短裙、拖鞋的人一般是低种姓。
 
4、印度是个喜爱佩带首饰的民族,但贱民妇女不允许佩带首饰。贱民男人下雨天不许打伞,不能穿鞋。
 
5、锡克教徒在印度的社会地位一般不会太低,其男人显著标志是“大包头、大胡子”,还佩戴铁制手镯。但是,现在的少数锡克男青年打破传统,不留“大包头、大胡子”,但必须坚持佩戴铁手镯。若碰见戴铁手镯的印度男人,他很有可能是锡克人。
 
6、印度婆罗门,身上会佩戴一个出生时家族就给予的项链,终身不得取下(包括洗澡),但每年可更换一次吊带。
    
 
 
三、肤色相貌
 
种姓瓦尔那(Varna)一词本义为“颜色”,且种姓制度是由雅利安白种人侵略者建立的,因此可从印度人的肤色相貌初步判断其种姓,高种姓人群肤色偏浅,或者可以说“皮肤越白种姓越高”,低种姓人群肤色偏深。
 
高低种姓人群相貌也有差别,高种姓偏近白种人长相,越象白种人种姓越高,而低种姓人群长相黑瘦,面貌与东南亚和非洲人长相偏近,相貌上具备更多“黑人”特征。
 
如见到长着一张典型印度教徒的脸的人,他却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那他极可能属低种姓人群,因不堪种姓压制而改信其它宗教。
 
 
 
四、职业工作
 
1、印度政府立法,明文规定政府公务员中一些岗位的高种姓比例不能低于45%,因此印度公务员中高种姓人群偏多。
 
2、低种姓的人不太可能管理或支配高种姓的人,低种姓的人若在公司中担任管理层职务,会受到高种姓人的刁难和排挤,很难在该职务上长期立足。因此,在印度的公司企业中,包括外资企业,一般是高种姓人群应聘管理职务,尤其是主管职务99%会由高种姓人员担任

3、电影一般是高种姓人群从事的职业,所以在电影里看到的主角多是漂亮的高种姓,皮肤相对较白,长得像白种人。印度也是以白为美的。印度电影业实行“种姓还原制度”,演员属于哪个种姓就只能演“本种姓”角色,不得逾越。
 
4、印度政府高级官员多属于婆罗门种姓。
 
5、印度的中产阶级多属于吠舍种姓。
 
6、能够以技术移民身份在国外站稳脚跟的印度人,一般是高种姓。(原因见教育程度)
 
7、因宗教中的洁净污秽观念,经营售卖肉食品的印度教徒绝对属低种姓人群。
 
 
 
五、教育程度
 
印度人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可能属于高种姓人群。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人群历来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以便他们维护社会地位,寻求较好发展前途。虽然,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宣布对低种姓人群实施“保留配额”的照顾政策,在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以及全印医学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将来自低种姓家庭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学生的入学名额从原来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学则提高到27%,但是,低种姓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如高种姓人群,且低种姓人群较难有接受长时间教育的能力和机会。技术移民一般是接受过长期高等教育的人,因此很有可能属于高种姓。
 
六、行为习性
 
1、食素(不吃各种肉类、鱼、禽蛋等)的人,有可能属于高种姓。因为,种姓制度是在提倡不杀生的宗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思想中有根深蒂固的“洁净”与“污秽”观念。当然,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多为了减肥等原因而吃素的人,这类“素食主义者”及因经济状况没有能力吃肉的人,不便用该标准来判断其种姓。
 
2、可以进入高档场所或加入某俱乐部的人可能属于高种姓。因为,印度种姓制度等级森严,高种姓人不愿接触低种姓的人,不愿受到“不洁净”低种姓人的玷污,许多公共场所是不允许低种姓人群进入的,多数俱乐部的会员制还具备拒绝低种姓人加入的功能。因此,如一个印度人可以进入公共游泳池、健身俱乐部等场所,或加入了某个会员制俱乐部,可以进入高档餐馆进餐,可以到公共饮水处解渴,其很可能属于高种姓人群。
 
3、因三大高种姓人群是可以重生的,因此,有资格进入大型宗教场所、参加重要宗教仪式的人可能属于高种姓。高种姓家庭遵守宗教仪轨较为严格,如一个印度男人出生后接受过分发式(为男孩分发)、命名式等诸多宗教仪式,他有可能属于高种姓。
 
4、处理矛盾时,取胜一方印度人的种姓一般高于落败一方。低种姓的人一般不敢在高种姓的人面前进行分辨和反抗,或者是口服心不服、敢怒不敢言。如果低种姓人群侵犯了高种姓人群,而又达成不了高种姓人满意的解决方案,就会引起轩然大波。
 
5、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人群因在印度本土可享受一定特权,如不是因价值观念发生改变、境外环境待遇特别优厚或家族败落,一般不会移民或赴境外工作生活。
 
6、印度人“不讲信用”已为全球所共知。但是,如果碰到一个讲信誉、讲信用的印度人,他很可能是社会地位较高、经济状况较好的婆罗门或刹帝利。
 
7、印度村庄中,能在河流上游沐浴、取水的一般是高种姓人群;且村中水井一般是分高低种姓使用。
 
 
 
七、神态举止
 
1、印度婆罗门承袭家族财富及声望,该种姓人群大多自尊心非常高,与人交流谈话中会散发出一种高贵气质,非常容易分辨。
 
2、受英国殖民影响,走路趾高气扬,说话吆三喝四或者英国绅士般慢条斯理翘起兰花指的人,多半属于权贵高种姓人群。
 
3、敢直视或盯着你看的人(dare to stare)一般是高种姓;害怕看你(fear to stare),低眉顺眼不敢正视,谨小慎微,说话唯唯诺诺基本是低种姓。
 
 
 
八、其它人群情况
    
印度教徒四大种姓之下还有贱民。印度还有社会地位较高的锡克教徒,不实行种姓制度,在其内部社会地位和等级相对平等。印度穆斯林体系受到了种姓制度的影响,一些低种姓印度人或贱民改信伊斯兰教后仍难以甩掉种姓烙印,难以改变别人对他们的基本看法或提高自身社会地位。下面简单陈述首陀罗、贱民、锡克人和穆斯林的相关情况。
    
(一)首陀罗
 
奴隶种姓“首陀罗”在当前的印度社会中,大都从事苦力等体力劳动,比如打扫卫生,车夫,工地工人,搬重东西的脚夫。即使都从事体力劳动,首陀罗也有内部区分,比如有扫地的种姓,洗衣服的种姓等,这从他们的姓名上已经标注的很清楚,而且扫地的种姓不能洗衣服,洗衣服的种姓不能打扫厕所,打扫厕所的种姓是最低贱的。首陀罗没有资格佩带圣线,也没有资格学习经书,如果他们敢朗诵经文要被割掉舌头的。
 
(二)贱民
 
在低种姓之下还有一群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印度人---“贱民”。他们是印度社会中最痛苦的人,从事着最肮脏低贱的工作,也被称为“不可触摸者”。如果哪个印度人不小心碰到了贱民,会被认为受到了“污染”,要请祭师做法颂经来消除。贱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被允许学习宗教经文,不允许进入寺庙,不许进入商店等公共场合,不能在公用的饮水处喝水,不能和其他人并肩行走,甚至连他们的影子都是不允许碰到别人的。自古以来,贱民经常因为无意中冒犯他人而被活活打死、烧死,无人来管,他们不被允许融入印度社会,一般都是居住在单独的偏僻村落。
 
(三)穆斯林
 
目前,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都是历史上因为不堪忍受高种姓欺压的低种姓和贱民人群改换宗教信仰的,所以印度穆斯林中有相当一部分还保留着印度教的种姓。下面,我们参考巴基斯坦人的姓名,以区别印度穆斯林的种姓和社会地位高低。
 
巴基斯坦是个多民族国家,主要有旁遮普族、帕坦族、信德族和俾路支族等。但巴基斯坦98%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今天巴基斯坦的国语乌尔都语是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与当地语言逐渐融合的产物,因此,巴基斯坦人姓名带有浓厚的伊斯兰色彩。
 
巴基斯坦人姓名一般由四部分构成,依次为:种姓、本名、教名、姓。如:赛义德·哈桑·曼苏尔·布哈里(Syed Hesan Mansur Burhari),“赛义德”是种姓,“哈桑”是本名,“曼苏尔”是教名,“布哈里”是姓。近年来,很多巴基斯坦人已不再使用种姓,姓名只保留三部分,并且常将教名置于最前面,姓名结构依次为:教名、本名、姓。如,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一般人之间相互称姓,较亲密者多称名。
 
巴基斯坦人的种姓原为祖先和家族社会地位的标志。常见的种姓有,赛义德(Syed),源于阿拉伯语,意为“老爷”、“先生”,是穆斯林社会的特殊阶层。乔德里(Chudhri),意为“头人”,是地主阶级的种姓;汗(Khan),源于土耳其语,意为“君主”、“王公”、“贵族”、“领袖”,主要是蒙古人及帕坦人出身的穆斯林贵族种姓,一般置于姓名末节;米尔扎(Mirza),源于波斯语,一般为克什米尔上层人物种姓,置于人名末节,意为“王子”,置于人名之前,则表示有地位的人;贝格(Beg),源于土耳其语,意为“先生”、“老爷”,一般位于姓名末节,表明其祖先是土耳其或伊朗贵族;阿迦(Aga),源于土耳其语,意为“领袖”、“统治者”;谢赫(Sheikh),源于阿拉伯语,意为“长辈”、“头人”;米尔(Mir),意为领袖;霍贾(Hojah),为穆斯林商业种姓;赫瓦贾(Khowajah),意为“先生”、“主人”等。
 
巴基斯坦人的本名大多是取自真主的名字或美称,范围较窄。重名很多。
 
巴基斯坦人的教名一般表示对真主的信仰,范围更窄,不到十个,主要有:穆罕默德(Muhammad)、艾哈迈德(Ahmed)、阿里(Ali)、阿卜杜拉(Abdullah)、阿卜杜勒(Abdul)、吴拉姆(Ghulam)等。
 
巴基斯坦人的姓是家族标志。有的以祖籍居住地为姓,如俾路支(Buluch)、克什米里(Kashmiri)等;有的以伊斯兰教先知为姓,如伊克巴尔(Iqbal)、阿巴斯(Abbas)等;还有的以职业为姓。巴基斯坦人基本上是子继父姓,女子结婚后,一般从夫姓。
 
有的巴基斯坦人还在种姓前加上尊称。常见的尊称有:纳瓦卜(Nawab)、萨希布扎达(Sahibzadah)、沙阿扎达(Shahzadah)、哈吉(Haji)、伊马姆(Imam)等。
 
(四)锡克族
 
锡克人应该算是印度人中特点最明显,最好辨认的民族了。他们的聚居地旁遮普是印度最富庶的邦之一,但凡此地出身的人,无论什么民族,无比自豪,走到哪里都要告诉别人他是旁遮普人,一句“我来自旁遮普”比“我来自新德里或孟买还要拽”——这主要是因为锡克人的勤劳。旁遮普是当年印度政府“绿色农业”政策推行地最好的邦,曾经创造以不到2%的人口提供印度50%口粮的奇迹。锡克人鄙视乞丐,认为不劳而获是社会毒瘤,所以印度庞大的乞丐大军中绝对不会有锡克人。
 
锡克人是最骁勇善战的民族,历史上在旁遮普地区创建了强大的帝国,如果不是印度军队里对锡克人当兵有名额限制的话,恐怕印度部队都要是锡克人的天下了

传统的锡克人一望便知,因为他们留“大包头、大胡子、铁手镯”。不过,现在有很多锡克年轻人已经不再做传统装扮,已经剪了短发,剔掉胡须,不包头布了。对于现代装的锡克男人也有一个识别办法,虽然他们不再蓄发,蓄须,包头布,但仍然保留佩戴铁手镯的习惯。只要看印度人的手腕,如果佩戴着铁质地的手镯,那他必定是个锡克族男人。
 
以上是初步判断印度人种姓的知识和依据。掌握这些背景情况后,我们应据实际情况来设计技巧、选择方法、获取信息、运用知识,以便试探或初步辨别印度人的种姓。例如,了解印度人的工作、职务,了解其是否加入了某民间团体或俱乐部,了解其直系亲属的相关情况,或者在印度国内请印度人进高级餐馆等场所,看他敢不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