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老师选拔人才主要看什么?艺考中的长相问题
发布时间:2024-04-26 11:39:57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每年艺考的时候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那些表演专业,但是除了这些还有美术、绘画等专业也被称为艺考,但是被很多人给忽略了,那么在艺考中,老师选拨人才主要的是看哪一方面?艺考中的长相到底有多重要?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艺考老师选拔人才主要看什么?
艺术联考,就是指目前国内比较权威,及教育部备案的各大艺术类院校,或者各大院校的艺术系对于高中三年级艺术类考生在高三第一学期末举行的一次综合的专业考试。考试合格者获得报考院校的专业合格证,持此合格证书参加高考,高考成绩公布以后,各艺术类院校进行择优录取。艺考老师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是殊途同归,主要看的还是考生的专业课能力。
![]()
现场报名须知
随着艺考的不断升温,这几年艺考报名的场景非常壮观,经常听到有些院校的报名现场需要维持秩序。再加上报名的时候正好是北方最寒冷的季节,因此请考生家长一定要提前把报考院校的报考时间确定好,既不要提前去浪费时间又不要晚了报不上名。报考的时候有些独立艺术院校需要出示考生学校的介绍信,这要提前做好准备。报名时一般都需要出示证件的原件,交复印件,需要在家里把复印件准备好,现场报名时就不需要再排队复印了。另外有的院校只需要网上报名,有的院校只要求现场报名,又有的院校需要网上报名后再到现场确认,这些都需要家长根据艺考院校的招生简章要求做好准备,千万不要因为这些方面的疏忽耽误了孩子的考试。
![]()
着装要求
因为圈子里有博友问到这个问题,我单独列出来讲一下。当然像那些美术考生是不用考虑这个问题的,只要注意保暖就行,对于一些音乐、表演等需要面试的考生就要关注这个问题,在着装上要动一点脑筋,类似音乐、表演的一些专业,着装既不能太夸张,又要给主考老师留下印象。统考也是一样,如果不是拉幕考,着装就要正式一些。另外艺考中一些需要面试的专业,面试时的服装也不要太随意,稍微变一点花样,同样会给主考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海上花开的女儿面试的时候,我给她推荐的是大红色毛衣外套内衬蕾丝花边的白衬衣,在黑灰色唱主调的冬季,这种搭配会让主考老师眼睛一亮;为二宝准备的是藏蓝色毛呢洋装连衣裙,因为参加表演类的考生大多会装色彩艳丽的服装,那么这种冷色反而容易引人注目。
![]()
艺考细节
艺术类的考试大多都有一试、二试(还有的有三试),考生在考前,要尽量减轻精神压力,考生从主观上对待压力应采取“面对它、接受它、化解它、放下它”的积极态度。进入二试,大多考生在条件上、艺术修养上、水平上都相差无几,这时候往往拚的就是心态,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可能在水平发挥上大打折扣,这样在成绩上就会拉开距离。考生进入考场,就进入了考试阶段,考官已经开始对你“目试”。考生在考场上大体应该注意下面几个要点:尊重考官,礼貌有节;举止大方,心平气和;化妆自然,服饰得体;情绪饱满,充满自信;全神贯注,不开小差;作品认真,表现激情。有了这样的状态就会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取得胜利。另外如果是按号候考,一定不要错过时间,否则就会失去考试的机会。对于艺考复习,新东方老师建议:考生应回归到自己的复习上,紧跟高考,狠抓基础,不留考点漏洞。
![]()
1、艺考生在奔波各考场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加强防范意识。把各种证件、车票、钱卡等都保管好,在这期间不要随便结交新朋友,对来访者也要多加谨慎。
2、在艺考的过程中尽量保持生活起居要正常。避免熬夜,以免正常的“人体生物钟”被打乱。影响成绩的正常发挥。
3、对于音乐类的艺考生考前要选择安排好练习或排演的时间、地点,最好不要在驻地进行,以免影响他人休息和工作,甚至惹起不必要的纷争,影响情绪。
4、在艺考的这段时间里要时常关注天气情况,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添衣服,严防感冒。
5、饮食上要注意卫生。在备考期间,尽量做到饮食均衡,不吃辛、辣、油腻、上火的食物,以免对身体造成不适,影响考试成绩。
6、语言、表演、声乐类考生上场考试前禁吃的几样东西:大蒜(容易引起声音失控,产生破音)、肥肉(油腻影响音色,无亮音)、啤酒(声带容易松弛拉不紧,声音发散)。
![]()
7、刚练完声(唱)之后,“热”嗓子的情况下千万不可吃雪糕、冷淇淋和冷饮、冰糖葫芦等,因为这些冷热强刺激对声带损害极大。、不能乱吃药,禁服慎用过敏药物、抗胆碱和胃肠解痉药、磺胺类或有怪味药物以及中药含有人参、首乌、地黄等热补类药材的,避免倦怠、口干、眩晕、恶心等不良反应。
8、所有一直说艺考中有很多不定的因素也是因为我上面提到的这些,如果哪一方面稍不留意,影响了考生的成绩,一年的时间就会错过去了。
艺考中的长相问题
![]()
人不可貌相,这是一句俗语,朴实而真切。但在当今的“艺考”标准中,这一点似乎被忘却了。一位著名艺术院校的招生老师告诉笔者,她最近参与主持“艺考”,数次遭遇很纠结的场景:有的考生长相“硬件”不合“规定要求”,但是某方面很有天赋,才华初露。按照评分标准,她不得不注明“大小眼”、“招风耳”之类的“硬件不合格”特征,然后不管该考生多么优秀,只好说抱歉了。
![]()
仅仅因为长相问题,就必须被挡在艺术院校门外?问了从美国百老汇学成归来的艺术家,他们不约而同地感到匪夷所思:艺术才能是第一要素,未来的演出,需要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有时候“丑星”的天地可能更广阔,因为他们更接近普通人。这应该是常识啊。为什么这样的常识,在我们这儿还需艰难地“寻求共识”?几十年不变的“评分标准”难道就不能变革一下?
![]()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导演姜文的故事。假如当年不是中戏张仁里老师的“竭力主张”,姜文的“招风耳”就会成为致命的“歪瓜裂枣”而惨遭淘汰,更何况,当时的形体老师和声乐老师都觉得姜文“差强人意”,而独具慧眼的张老师在姜文的朗诵里听出了幽默。张老师认为对演员来说,其他的缺憾可以弥补,但是幽默只能靠发现。你看看,一个好的伯乐是多么重要,否则,我们今天就缺了一位能“让子弹飞”的先锋影人。
![]()
不惟“艺考”,前几年,有的美术博士乃至古籍研究博士,因为英语达不到规定标准,硬是毕不了业,惹得有的导师愤而辞职。这种不问目的只问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实在需要改革了。不由想到当年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过人之处:他始终坚持兼容并包主义,选聘教师不拘一格,只以能力学识为标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刘师培可以同时在北大任教,连著名的保皇党人辜鸿铭也被邀请来讲学;而鲁迅,按照现在的标准,差不多是一个只有中专文凭的大专肄业生;还有那个小学学历的沈从文,也在北大任教。这样的事情,要是按照现今“艺考”的选才标准,绝不可能发生。当年,蔡元培倡导的对“歪瓜裂枣”人才的兼容并包,酝酿成了一种巨大社会动力,对中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优秀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事关重大。人才从来都是千姿百态的,不可以貌取人,只要有用,就该善待。如果我们的教育体制、人才选拔体制不能适应“最大可能地善待人才”,就必须坚决改革。就眼下来说,不妨从善待长相特殊的人才入手,制定一系列好制度好方法,让人才真正焕发个人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