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与歌剧有什么区别,音乐剧和歌剧的起源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4-27 14:07:21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音乐剧和歌剧在现在生活中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周末休闲的时候不少爱好者方面的人会选择去听一场音乐剧或者歌剧等等。其实音乐剧和歌剧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许多人却容易把它们混为一谈,那么音乐剧和歌剧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来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音乐剧与歌剧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我们很难对这两种艺术形式制定准确的区分标准,但是对那些常去剧院的观众来说,二者各自的特点还是很明显的。例如,音乐剧中的歌曲很多并非独唱曲;音乐剧中的歌曲更短,更简单,易于传唱,人们可以在散步或洗澡的时候唱起这些歌曲。歌剧则靠独唱的咏叹调引领全局。一般来说,咏叹调会伴随着每一次戏剧性的转折将整部戏推向高潮。尽管音乐剧中的歌曲更容易从整部剧中独立出来,也更加适于在酒吧等其他的娱乐场所单独吟唱,但这些歌曲本身不一定适合剧情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演员通过舞蹈或其他的表演来烘托气氛,带动剧情进入高潮。
 
 
  音乐剧的独唱与歌剧的咏叹调在听众的情感中占据了不同的位置。同样是表现浪漫爱情的独唱,在音乐剧中,它的曲调可以是感伤的,但在歌剧中,它一定是热情洋溢的;在歌词方面,音乐剧趋于表现饱经忧患的经历,例如"爱--无论你鞭打我,还是伤害我;欺骗我,还是遗弃我,我都将永远是你的!",歌剧则永远是表现欢欣和喜悦的诗一般的语言。
 
  歌剧与音乐剧不同,在歌剧里,主人公总保持着优雅而高贵的举止来生活、相爱和逝去。在每次踏上旅途时,他们会祈祷,"主啊,我上路了!"仿佛这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更是精神上的旅程。但在音乐剧中,主人公与爱人告别的场景可以是杂乱的集市,甚至是垃圾场,他们也一定是疲惫不堪和心神憔悴。
 
 
  音乐剧并不追求卓越与出众,也没有野心,因此,它们被认为是平庸的创作。它们宁愿逃避,也不抗争;宁愿犯一些小小的过错,也不愿只为理想而生活。音乐剧赞扬民主,它赞扬那些在平凡生活中追求浪漫和幸福的普通人,而对那些自命不凡的富人,尤其是贵族们,则充满了鄙视和嘲弄。

  音乐剧和歌剧的起源是什么?
 
  音乐剧最早起源众说纷纭,实际上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比如最早的音乐剧,有人说是19世纪中期的美国上演的the Black Crook(黑魔鬼),也有人说是18世纪英国上演的the Beggar's Opera,还有人说Ziegfeld的富丽秀才是起源...这是因为音乐剧实际上是从各种表演形式综合演化来的,不是一下子蹦出来的,而且因为长期在民间,所以很多具体史料已经失传了,比如the Black的剧本就已经失传。

  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约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歌剧,即使是在20世纪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低潮期,《美女与野兽》剧照也一直渴望成为一项伟大的艺术。它想表现人类的共性,提取情感的精华,蔑视日常生活中的小智慧。剧中的反面角色被刻画成十恶不赦的彻彻底底的坏人,英雄们则勇敢无畏。音乐剧中的男女主角更加人性化,他们也会犯错误,也可以失去工作、穷困潦倒、无家可归,但是他们在经历坎坷之后总能得到真爱、财富和幸福。

 
 
  综合来说,音乐剧最早的形态有很多,比如Musical Revue(音乐小品)、Musical Farce(音乐闹剧)、Musical Comedy(音乐喜剧,和Operetta类似,只是唱法更随意一些),加上Operetta,以及Ziegfeld的富丽秀,综合在一起,形成了音乐剧的雏形。
 
  当代音乐剧的典型特性,是直到1927年的Show Boat才开始成型,并最终在1943年的Oklahoma!基本定型,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主流的Book Musical(剧情音乐剧)的形式。
 

 
  四大经典音乐剧
 
  《猫》
 
  《猫》是剧作者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根据艾略特为儿童写的诗《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改编而成。
 
  《猫》作为歌舞剧首次演出是在1981年5月11日,地点为伦敦西头的新伦敦剧院。从此在英国一炮打红。《猫》凭着再难以打破的票房纪录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成功、连续公演最久的音乐剧。1982年《猫》开始在全世界的舞台剧圣地——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大街上公演,到2000年夏天停演,早已打破了百老汇连续公演最久而且次数最多的纪录。从1981年开始风靡世界21年,共以十几种语言在廿几个国家出演无数次。仅仅在伦敦的演出场次就达9000多次。《猫》曾获得七项托尼奖,朗朗上口,旋律悠扬的“回忆”则成为现代音乐中的经典。
 
  《剧院魅影》
 
  《剧院魅影》由剧作者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创作。其脱胎于法国著名的侦探、悬念小说家加斯通·勒鲁于1911年发表的小说《歌剧院的幽灵》。描述十九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的离奇哀婉的爱情故事。
 
  音乐剧《剧院魅影》以悬念迭生的剧情,迷人的音乐,光怪陆离的舞台布景,成为音乐剧中永恒的佳作。《歌剧魅影》于1986年10月9日在英国伦敦女王剧院首演,由迈克尔·克劳福德和莎拉·布莱特曼担任男女主角,据悉《剧院魅影》中的许多唱段都是韦伯按他当时的妻子莎拉·布莱曼的嗓音量身定做的。《剧院魅影》因为其剧情故事发生在剧院之中,于是现场观赏的观众,所获得的身临其境之感是前所未有的。
 

 
  《悲惨世界》
 
  音乐剧《悲惨世界》由法国音乐剧作曲家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和阿兰·鲍伯利共同创作,改编自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故事以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冉阿让在多年前遭判重刑,假释后计划重新做人、改变社会,但却遇上种种困难的艰辛历程。
 
  该剧于1980年在法国巴黎首次公演,1982年,英国的音乐剧监制喀麦隆·麦金塔斯开始制作英文版本,并由赫柏特·克雷兹莫填词。英文的版本由崔佛·南导演,于1985年10月8日在伦敦巴比肯剧院开幕。该剧的百老汇版本于1987年3月12日在百老汇剧场开幕。《悲惨世界》获得过多项东尼奖与托尼奖的肯定,曾被英国BBC电台第二台的听众选为“不可或缺的音乐剧”。
 
  《西贡小姐》
 
  《西贡小姐》是由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和阿兰·鲍伯利共同创作的一部音乐剧。这部音乐剧的灵感来自于一本杂志里的照片。为了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照片中,一位越南母亲在胡志明国际机场的登机口送她的孩子到美国去。《西贡小姐》讲述了一位保护西贡美国大使馆的美国陆军作战队士兵与越南女子的感情纠葛。由于情节相似,《西贡小姐是》被誉为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现代改编版。
 
  该剧于1989年9月20日首演于英国伦敦西区的皇家歌剧院,共演出4264场。并于1991年4月11日该剧正式登陆美国纽约百老汇歌剧院,一演就是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