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王卫都做过那些工作?王卫的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发布时间:2024-04-28 14:15:35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说起顺丰快递,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这家快递公司确实跟风一样快,而且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快递小哥的服务态度,绝对是一流的!顺丰快得的创始人在前几年一直是个迷,不过这几年创始人王卫积极的跟媒体打交道,让大家了解了这个神秘的男人!

顺丰王卫都做过那些工作?

低调神秘、白手起家、爱护员工、拒绝上市,王卫就像一个“模范总裁”,曾有人说,顺丰的个人色彩太强,就像是王卫一个人的王国,而他是国王。
 
小工出身,曾因“贫穷”受人歧视
 
王卫他的确是国王,但却和童话故事中的国王不同,他是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国王。
 
1971年,王卫出生在上海,7岁便和家人迁往香港。父母在内地都是大学教授,但因去到香港学历不被承认,只能去做工人,导致整个家庭收入微薄。
 
因为贫穷,王卫只念到高中便不再念书,毕业后,一直在香港叔叔的小工厂里帮忙做印染。王卫自己在演讲时曾回忆过那段艰苦的日子,他说那时经常因为“贫穷”被人歧视。

 
借10万创办顺丰,4年便已垄断珠三角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香港8万多家制造工厂移到内地,香港与珠三角之间的信件、货运业务量也开始暴增。
 
一开始,王卫受人之托,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夹带点儿货。他骑着一辆摩托车,后座上全是包裹!可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这使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
 
王卫看到了这个商机,向父亲借钱凑够10万,注册顺丰公司。主要营业顺德和香港之间的货运配送,这期间都是他亲自送货,从早上到晚上,当时的员工只有6人,他们也几乎每天都要工作15个小时。
 
那时,“别人70块要一件货,但顺丰只收40块”,王卫使用“割价抢滩”的策略吸引了大批客户,到了1997年,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通港快件。
 
这时的王卫,不过26岁。
 
其实,面对上市,王卫本身也有许多感概,在2016年会现场,王卫坦率吐露:
 
顺丰这几年为了业务压力,为了上市,有点信仰迷失掉了。我不接受,我不认可,我们这几年所谓的辉煌。
 
因为我真正要给大家看的不是多少部飞机,多少市场占有率,多少的收入,行业里面是不是排第一,甚至我昨天的财富是多少,我觉得这个事我根本没有兴趣去看的。

 
我是要自然,大家得到的幸福和成就,才是我真正要的东西。同时,这些请求大家跟我一起来去实现,不是我王卫一个人来去实现,请求大家,谢谢!
 
同时,爱护、尊重员工的王卫还为“顺丰的不断改革”向员工感谢与道歉:
 
我很感恩一线的投递员,他们真的很辛苦。在外面受气,受冷受热,受工作劳动强度,还有公司很多指标的挑战,感恩他们能成就了公司,但我也经常觉得很惭愧。
 
二线,他们是一个后台,英雄默默的在支撑我们前线工作,包括熬夜啊,晚上要做很多工作,支持整个顺丰正常运作。感恩二线。
 
对于三线,我今年感觉也是很强烈。这两三年顺丰的确做了很多创新变革,折腾了我们三线的很多同事。他们在组织架构的不断变化中,受到了很多折磨,这一点我是非常非常心里面很难过的。
 
如今,王卫身价已过千亿,但还是会经常下基层与快递小哥一起派件。

王卫的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1971年,王卫出生在上海。他的父亲是一名空军俄语翻译,他的母亲是江西一所大学的老师。7岁的时候,王卫随家人搬到香港居住。高中毕业之后,王卫没有继续升学。十几岁的时候,王卫曾经在香港叔叔的手下做过小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的影响,香港大约8万多家制造工厂北移到了大陆,其中53000多家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当年顺德县委书记欧广源有一句话:“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开张,天天都是鞭炮不断。”大量工厂北移催生了“前店后厂”模式,香港与珠三角信件往來頻繁。因为分属不同的关税区,往往邮寄要花上两三天。“比如工厂里缺一个什么急件,今天说,明天要,要去报关,得一个星期,谁能等得起?”一位与王卫同期创业,但后来专攻保税物流业务的深圳公司老板说。

 
王卫比其他人更懂得如何寻找出路。一开始,王卫受人之托,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夹带点儿货。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当用拉杆箱子也装不下的时候,王卫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他跟父亲借了10万人民币,于1993年3月26日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他是公司6名创始人兼快递员之一。同时,他在香港太子的砵兰街租了几十平米的店面,用来接货和派货。顺丰的业务以一种不规范的形态起步。除了顺德到香港的陆路口岸,番禺到香港和澳门的快船也是王卫当时倚重的业务路线。
 
王卫的一个朋友告诉过我:“他是我认识的最有钱的工作狂,每天工作15、16个小时。”事实上,这是从创业初期保留下来的职业习惯。一位顺丰早期员工说:“那时候顺丰只有十几个人,大家围在王卫身边,同吃同住,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跑市场。我们这些业务员都象疯了一样,每天早出晚归,骑着摩托车在大街小巷穿梭。”早年间,在砵兰街的邻居也对他印象深刻,说他每天凌晨就开始工作,晚上才离开。“那时候这条街没什么人,他来了之后,一直有货车上上下下拉货,慢慢这里开始有别的物流公司,还有足浴店。他带旺了整条街。”
 
“当时王卫抢了EMS不少生意。送一个文件就几十块,很好赚。”一个顺丰前高管总结说,当时王卫的策略是“割价抢滩”。“别人70块一件货,顺丰收40块。”王卫用低于市场均价 30%的价格揽货,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虽然一票货只收几十元钱,但生意红火的出人意料,“每年赚个几百万不成问题”。
 
作为起家业务的香港件,不但成就了王卫的第一桶金,目前仍是顺丰业务的主力军,占到公司业务总比重的40%。到1997年时,顺丰已经在局部垄断了深港货运,在顺德到香港的陆路通道上,70%的货由顺丰一家承运。

 
如果我们能够穿越快递的时光隧道,1993年其实算是第一个里程碑。顺丰、申通和宅急送这3家在后来的岁月里影响深远的快递公司都是这一年成立的。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非常典型的创业路径。三家公司的创始人全都是“异乡人”,全都是为了解决个人生存问题,在经营上也具有强烈的偶然性。王卫是在广东做夹带的香港人。申通则是一群浙江桐城人在杭州和上海跑货运。至于宅急送的创始人陈平,他创立这家公司则完全是在日本受了宅急便的启发。在创业初期,宅急送也送过鲜花和牛奶,甚至一度差点成了一个搬家公司。
 
当时,广东省内绝大部分快递公司都聚集在东莞市的虎门镇。从交通来说,虎门是广东高速公路网络的一个重要的交汇点,东去和北上有广深高速,向西有虎门大桥,还有常虎高速。不过,2010年,一位快递公司老板去虎门做调研,发现当年的快递公司有一半都已经消失了。
 
这三家公司成了行业标本和幸存者,不过,它们的命运各不相同。2005年,顺丰的营业额是16亿元,基本和申通持平。当时,业内有“南顺丰,东申通,北宅急送”的说法。2010年,顺丰营业额120亿,申通60多亿,宅急送20多亿。这一年,王卫开通了韩国和新加坡的派送业务,并且拥有顺丰自己的两架757飞机。陈平在宅急送多元化转型失败之后,把自己的别墅抵押出去,创立了星辰急便,打算从头再来。他把办公室墙上的一幅字念给我听:“路遥无为。”至于申通的董事长陈德军,他和王卫同年,40岁。他开始淡出公司业务层面,把日常运营交给自己的妹夫打理。
 
那一天,我坐的车沿着北青公路开了20分钟。我要从申通的公司总部赶到佘山别墅区见上陈德军一面。他在这里买了房子,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在隔壁的高尔夫球场打球。他喜欢飙车,罚单雪片一般飞来。他还喜欢打牌斗地主,有时候通宵达旦。我发现他跟我想象的一模一样,厚嘴唇,黑皮肤,小眼睛,大个子,大巴掌,不过握手的时候却非常轻柔,想要显得绅士的样子。早年间奔波动荡的生活在他的身体上留下了痕迹。他撩起裤腿,给我看他小腿肚上的一大块伤疤。
 
“我想要放下。我这个岁数,身体才是第一位的。我不想那么累。我也不理解王卫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前几天我在广州开会还见到他,他看起来很憔悴,听说他喝很多中药。”

 
聊了一会儿,他接到一个电话,报喜鸟的老板找他打球。他忙不迭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