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为什么喜欢鹅?王羲之有真迹流传下来吗

发布时间:2024-04-30 15:27:25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素有“书圣”之称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风格顺畅自然,让人能体会到其中的含蓄和平和。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是《兰亭序》,不过据史书记载,《兰亭序》作为唯一的真迹,还被埋在唐太宗的陵墓中。现在我们看到的王羲之笔迹都是一些摹本,不是他的真迹。今天我们来分析王羲之喜欢鹅的原因。
 
 
 
王羲之为什么喜欢鹅
 
每当人们谈起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时候,容易联想起那个广为传诵的写经换鹅的故事。据说王羲之特别爱鹅。山阴的一个道士养了十几只鹅,有一天早上,王羲之坐船经过那里见到了,非常喜欢。便去请示道士,想要把鹅买下来。道士表示这群好鹅是不卖的。不过,如果能替他书写一部《黄庭经》,那倒可以把这群鹅换走。王羲之立即答应,在那里花了半天的时间,为道士书写了《黄庭经》,兴高采烈地笼鹅而归。
  
这个故事,在南朝梁人虞和的《论书表》(见唐人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所引)、唐初官修的《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以及其他一些有关资料中,均有记载,大同小异。另外,在唐人褚遂良编写的《晋右军王羲之书目》里,甚至有“《黄庭经》六十行,与山阴道士”之语(见《法书要录》卷三)。事情本身似乎不会是无稽之谈,问题在于,王羲之为何如此喜爱鹅呢?
 

 
古往今来,不少学者多从书法上寻找原因,认为鹅的样子对王羲之的执笔、运笔很有启发。例如,清代著名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卷五中的论述就很有代表性。“其要在执笔。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加指内钩,小指贴无名指外距,如鹅之两掌拨水者。故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
  
1933年,陈寅烙撰写了《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系统地阐述了东汉末年以后的300 年间天师道对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重大影响。其中,对王羲之写经换鹅的故事作了新的考证。他认为这和书法毫无关系,不应该把两者硬拉扯到一起。古代道家与化学、医药学的关系极为密切。道教徒为了行长生不死,大量服用丹石,而鹅有解五脏丹毒的功能,故深为道士所重视,被列为上品。王羲之出自天师道世家,曾“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见《晋书。王羲之传》)因此,作为一个道教徒,王羲之“书经换白鹅”的目的,不是别的,只是为了吃鹅,滋补身体,山阴道士养鹅的目的也在于此。陈寅恪这一名篇的发表,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但是,据《太平御览》卷一一九引《世说》,以及《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还有另一个喜爱鹅的故事。会稽有个孤姥,养了一只好鹅,王羲之想要买下来,孤姥不肯答应。王羲之只好前去观赏。孤姥听说后,就把鹅烹了,准备招待他。王羲之“叹惜弥日”。由此看来,王羲之喜爱鹅,不是为了吃鹅。对此,陈寅恪是这样解释的:这个故事一定是后人模仿写经换鹅的故事而伪造的。因为会稽孤姥既然舍不得把鹅卖掉,那怎么又会在王羲之将到时把鹅宰了呢?前后矛盾,文义不通。
  
对于王羲之为什么喜爱鹅这个问题,还有待于继续探寻,才能作出最后的结论。现在的有关论著,采用前一种观点的占居多数。
 
王羲之有真迹流传下来吗
 
据史书记载王羲之有真迹流传下来,但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摹本和刻本。唯一让人期待的是存于唐太宗陵墓中兰亭序真迹。但此亦传说,真假只能等待考古挖掘了。
 
王羲之,字逸少,是两晋之际著名的书法大家。少时的王羲之拜女书法家卫夫人为师,后又受到同样精通书法的书法王敦的指导。天生聪颖,不满足于取得的成就的王羲之又遍访古迹,学习诸如李斯、张芝这样的前人大家,后融会贯通并开创了书法界的新天地,为历代书苑模仿。
 
“书圣”王羲之,在唐太宗的推崇下身价又一次拔高,他的真迹作品无不为世人千方百计想要得到的瑰宝。奈何王羲之的年代距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所以目前没有发现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真迹。就连其作品的临摹本也是极为稀少,所以现在只要是临摹本也是极为珍贵的。
 
 
 
二十世纪初,溥仪曾将王羲之的《干呕帖》带到了东北,后来因为战火的原因,流落到民间。到了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期,刘光启在堆积如山的废纸堆中无意间发现了一卷黑黄色的字帖。他将其翻开来查阅,看到了“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的字样,后又看到署名竟然是“王羲之”三个字。有过多年书画鉴定经验的刘光启立刻认出这是王羲之《干呕帖》的临摹本,这让他大为激动,终于找到了流失多年的国宝!
 
 
 
虽然现今看到的要么是王羲之的临摹本,要么就是刻本。不过据史书记载王羲之最为出名的行书《兰亭序》在经过多年的流失后被唐太宗李世民获得,后它随李世民被葬入昭陵。虽然这在学界中存在很大的争议,也只有等到考古发掘的那一天,才会知晓这王羲之唯一真迹是否存在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