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有什么奖励办法?垃圾分类奖励的好处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5-02 18:07:10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现在的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各个省市都对生活垃圾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垃圾分类能获得奖励的政策引来人们的广泛讨论,基本上都是持肯定态度。垃圾分类奖励听起来很不错,但是执行起来就不是很容易了,那么垃圾分类奖励有哪些方法?
 
  垃圾分类有什么奖励办法?
 
  广州这次要动真格了!9月1日起,在全市行政区域内包括农村,不“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将对个人或处以最高200元、对单位或处以最高5万元的罚款。日前,广州市法制办和广州市城管委联合召开媒体通气会,对《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进行解读。与旧办法不同的是,《规定》实行垃圾分类责任人制度,如果垃圾分类的“最后一公里”出现问题,责任人或将最先受罚,“板子”不会直接打到居民身上。
  对生活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广州在2013年9月就出台了《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一是举报垃圾不分类的行为能够获得奖励。二是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可获补助。
 
  显然,这次《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是对旧办法的修改与完善,但同样没有改变的是罚款。虽然此次广州方面特别强调罚款主要针对垃圾分类的责任人,而不指向于居民个人,但这样的做法依然摆脱不了“罚款思维”的嫌疑。
  罚款能解决市民的不文明行为吗?据报道,从2005年11月起,昆明开始实行垃圾分类,违反规定的单位可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个人可处三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款,然而8年来没开出一张罚单。有了“管理疲软”,公众更会“习惯难改”了。由此来看,用罚款思维来解决垃圾分类痼疾,还有待时间求解。究其根源,关键是罚款这种强制行为管的是手脚,而不是心灵;公民的环保意识,是培养出来的,不是靠罚罚出来的。何况,垃圾分类重在习惯养成,一朝一夕难以改变陈年痼疾,只有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公民自觉行动,才能收到长久之效。
 
  据资料显示,世界上很多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恰恰都不是靠罚款,反而是靠奖励来培养市民的好习惯。比如在日本东京,住户把废报纸放在门口,废纸回收部门就会根据废报纸量的多少给予相应的回赠礼品,如卫生纸或胶卷等。在瑞典,许多超市都设立易拉罐和玻璃瓶自动回收机,如果顾客将易拉罐和玻璃瓶投入其中,回收机就会吐出收据,顾客凭借这个收据可以领到钱,以作为鼓励。在北京,从2013年起,也有社区试点分类投放垃圾奖励制度,每分类倒一袋垃圾积1分,满50分可兑换10元购物券,极大地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
  有鉴于此,各地在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可通过鼓励、奖励等柔性引导的方式,变堵为疏,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地可能在垃圾分类的奖励资金上还不到位,但只要树立奖励思维,就可以想出各种办法。比如,可以在减免垃圾处理费、卫生费上作些补偿;可以在评先树优上作些文章;也可像北京、上海一些社区一样,建立完善和拓展居民垃圾分类“绿色账户”积分制,利用以积分换取礼品和各类优惠的激励方式,等等。相信时间久了,公民的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垃圾分类奖励的好处有哪些
 
  江苏南京推行垃圾分类已近两年。近日,南京市第一届城市治理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深化垃圾分类的新决议:市民向物业、社区送可回收垃圾有奖励。此举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垃圾分类奖励”对于整日忙碌的年轻人来说,或许没有足够吸引力,但对大多数守家老人而言,就是另一番景象。不仅在于老人勤俭节约意识比年轻人强,还在于老人本身需要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用经济杠杆来撬动送可回收垃圾的积极性,既契合了老人的心理特点,也让他们有了走出蜗居、接触社会的理由。而当他们兴冲冲拎着垃圾汇聚指定地点,其姿态对居民尤其是其后辈的环保意识无疑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主意虽好,但要取得实效,还需做好四点。其一,宣传要到位。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垃圾可回收,什么垃圾不能回收。“97%的市民认为垃圾分类有意义,而七成人对垃圾处理现状不满意”就是印证。这需要社区、物业加强宣传,比如通过图片、影像资料等,教给他们辨别能力,学会分类。其二,硬件须完善。不同人群有不同要求,有人愿意换积分,但也有人瞧不上。如果垃圾分类体系不够完善、丢放不方便,恐怕只能将垃圾打包一起扔。其三,操作要严格。市民将垃圾分类了,如果运输者却总是“一锅烩”,就失去了分类意义,也影响了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坏榜样的力量不容小视。其四,奖励要多样。回收垃圾不是废品收购的二传手,因而不能简单地用货币兑换,在奖励形式上要多样化。比如可用积分换体检、用积分赢停车位等。这样做既实际又人性。
  “垃圾分类有奖励”之所以让人耳目一新,在于它摆脱了以往单一的惩罚思维窠臼。闯红灯罚款、乱扔垃圾罚款等之所以让执法者疲于奔命,就在于忽视了人们的心理感受。面对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谁会有个好脾气?情绪负能量往往走向理想的对立面。小小的奖励不仅能让人微笑,让人精神愉悦,更因为有效的分流,缓解了“垃圾围城”的尴尬,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人们的环保习惯。
 
  “垃圾围城”是当今很多城市头疼的一件事,但南京的垃圾分类奖励模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探索创新,体现了一座城市管理者的诚意和智慧,而这种实实在在走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尤其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