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法律有吗?校园欺凌会造成哪些后果?

发布时间:2024-05-03 14:51:36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最近两年以来,校园暴力成为现在社会上的一大难题,按照我国的法律而言,这些孩子都是未成年不能予以重判,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近年来的校园暴力越来越厉害,甚至已经不单纯是打架斗殴这么简单了。所以遏制校园暴力是当下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用法律应该怎么解决呢?
 
  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法律有吗?
 
  教育部11月11日公布了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意见指出,少数地方学生之间欺凌和暴力问题仍时有发生,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必须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意见强调,要积极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严格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强化学校周边综合治理,对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单位,通过通报、约谈、挂牌督办、一票否决权制等方式进行综治领导责任督导和追究。
 
  日前,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等九部门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小学校应从专题教育、日常安全管理、周边综合治理等方面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要加强部门统筹协调,明确任务分工,强化工作职责,完善防治办法,加强考核检查,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
 

 
 
  最近一两年,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格外受公众关注,仅今年5-8月份,教育部门统计的已处理完结的校园欺凌事件就有68件。在此次九部门印发《指导意见》之前,今年4月28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就已发布《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通过两阶段的专项治理,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保护绝大多数学生免受恐惧和欺凌,同时及时纠正少数欺凌者的不当言行,都是维护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相关部门接二连三出台举措,凸显了对广大学生安全的重视,也是对全社会特别是家长急切吁求校园安全的回应。
 
  《指导意见》从事先预防、依法处置以及形成合力三方面,对治理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要求,治理思路更加明确。比如,针对欺凌行为,网络上近来呼声较高且颇具代表性的意见就是“严惩”,甚至呼吁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然而,无论是从调查统计得到的实际发生率,还是参考各国经验及司法专业意见,简单地用“严惩”来形成震慑的思路,并非解决校园欺凌和暴力问题的根本途径。此次《指导意见》提出“区别不同情况”,表态要“依法惩处”的同时,要求“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其行为动机和深层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和帮扶,给予其改过机会,避免歧视性对待”,体现了较为务实的态度。必须强调,未成年人有自身的成长特点和规律,对一些“成长中”的现象,不能简单套用成年人的思维,需要更为专业的方式方法。
 

 
  校园安全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指导意见》要求加强部门统筹协调,自然是应有之意。不过,在强调形成跨部门合力的同时,更应该把专项整治的经验融入常态,建立长效的预防和治理机制。以学校教育为例,自校园欺凌事件引发全社会极大关注以来,各地学校都加强了相关专题教育,但不应该忽视的,诸如学生思想道德、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等方面教育,原本就应该融入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之中,因为在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不仅可能遭遇同龄人的欺凌,还可能面对来自社会一些不法分子的恶意伤害,这些理应统统纳入安全教育之中,且要经常讲、反复讲。再比如,在一些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中,家长和学校担心“出丑”而极力淡化,疏于日常及时的管教,形成了间接纵容,不利于校园欺凌的早防范、早控制。
 
  就国际经验看,现阶段治理校园欺凌和暴力,需要完善发生时的应急处置,以及事后的心理疏导、教育等,但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早发现、早介入的事前防范机制,这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相关各方,在日常生活中不只盯住考试分数和吃穿等物质需求的满足,而是将对孩子的心智培养、兴趣爱好和情感关爱,融入到日常的沟通交流和成长管理,在潜移默化中健全孩子的人格,让他们真正健康成长。
 

 
  校园欺凌会造成哪些后果?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有勒索钱物,还有辱骂殴打,更有脱衣扇耳等,暴力程度令人震惊,更可怕的是,有的“问题少年”不仅不以之为耻,反而以“炫暴”为荣,对被欺凌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侵害,也极大地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侵蚀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由此可见,校园欺凌危害不容小觑,已成必须割除的“肿瘤”。
 
  学校本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但是当种种欺凌行为不断伤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冲击社会的道德底线之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得暴戾?
 

 
  在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最可怕的,是施暴者的不以为然。前不久,北京航空旅游专修学院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两名女生遭到多名女同学殴打,导致嘴角撕裂、身体多处受伤。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事发后,打人女生竟在微信朋友圈公然发布警车和警察照片,并配发“已经对警车免疫”“这次几日游?”等调侃性的文字。
 
  有些孩子“天真地”认为暴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有些孩子想当然地把暴力当作一个“引起关注”或是“树立威风”的方式……这些现象的出现,折射出的是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育不完全,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调节能力差是常见的现象,这也是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除去生理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则是青少年对施暴行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而偏差的出现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包括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校园欺凌的根子在家庭:“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施暴的孩子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境优越,认为不管出了什么事,家长都可以摆平;或是家境恶劣,自己也有过被父母暴力对待的经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模仿。”
 
  做事不讲程序规则、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缺乏沟通,诸如此类的社会大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为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比如电影电视剧中出现的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情节,网络游戏里大量的打斗、杀人的情境,这些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免疫“。换言之,当孩子接受了、习惯了暴力的环境,暴力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正常现象,一旦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矛盾,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将暴力行为应用到现实当中。毕竟青少年心智发育不成熟,分辨能力不足,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混乱。
 

 
 
  校园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也给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
 
  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的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了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
 
  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