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元代八棱梅瓶图,梅瓶的由来和用途详解
发布时间:2024-05-03 16:47:37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梅瓶是古代瓷器的一种,这种瓷器的结构非常特别,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梅瓶的用途主要有2个,一是观赏性;二是放酒用的。
馆藏元代八棱梅瓶图: 1、元代红釉白花人物八棱梅瓶 红釉白花八棱梅瓶高34厘米,口外径4.5厘米,内径2厘米,足径10.5厘米,瓶口八棱上窄下宽呈梯形。底足八棱白胎,浅圈足,内足向外倾斜,平削,外足斜削一刀。装饰工艺纹饰五层多为阳文剔刻,瓶肩阴文刻卷草纹;肩中下阳刻白彩缠枝牡丹花,四朵花蕾及枝叶排列精巧别致;瓶腹主体纹饰中的四个栏板堆贴白彩戏剧典故人物,互为对称,神态生动,面颊丰满,姿态各异。另四个栏板堆贴白彩松树竹子梅花和垂柳树。人物身边有兰草、芭蕉、坡石和天空祥云作衬托。腹下双弦纹凸起,下为阴刻卷草纹,胫部堆贴变形莲瓣纹(俗称八大码)收底。 ![]() ![]() 2、元青花八棱刻花白龙纹梅瓶
高43.5厘米,小口,折沿,颈细短,呈八棱形;瓶身修长,成八棱形,丰肩,肩以下渐收,圈足。全器用青花装饰,肩上部饰斜格锦纹,下部饰四个如意云头纹,纹内绘凤穿牡丹和麒麟穿牡丹纹。瓶腹凸雕四条龙纹和火焰纹,在凸雕的龙纹和火焰纹四边绘青花,四周绘密集的海水浪花纹,蓝色的海水,衬托出白色的龙纹,形成蓝地白花的效果,与如意云头内白地蓝花的装饰技法用于一器,互相呼应,别具一格,极为罕见。近足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内绘折枝牡丹。佛说曼荼罗始转于东方,末至西北,总为八方,此器八方,又以龙纹为饰,寓意皇帝威仪天下。该瓶作工精细,胎质洁白细腻,釉质莹润,积釉处泛青,青花发色蓝艳,绘画极为工整,从画工看,与保定出土的梅瓶似为一人所为,弥足珍贵。
![]() ![]() 3、元《祭蓝釉素面八棱梅瓶》珍赏
元代的蓝釉瓷器属珍稀名贵的品种,为明清两代霁蓝(祭蓝)、洒蓝、回青等高温蓝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元代的高温蓝釉是由早期的钴蓝铅釉发展而来的,运用金属矿物质钴料呈色,元代钴蓝的使用不同于前代,它已经由初期的低温蓝釉转换成呈色稳定的耐高温蓝釉,元代是将钴蓝料直接涂饰在瓷器的素坯上,经高温氧化焰一次烧成。釉面光平匀净,浸入胎骨;发色稳定沉着,精光内蕴,闪烁出如蓝宝石一样温润的光泽。
![]() 梅瓶的由来和寓意详解: 梅瓶的由来
任何一种艺术品的产生,一般都有一个演变进程,起初人类是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制造出一些符合生产和生活需求的器具,在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之后,才逐渐发展变化成被后人赏誉的艺术品。“梅瓶”是一种自宋代以来在陶瓷造型方面比较常见的器物。它以小口、翻唇、短颈、颈肩之间形成近90度的硬折角,瓶腹鼓圆、腹胫瘦长,形成一种体态秀美的造型。对其优美的造型,每当人们谈起时,无不津津乐道,赞口不绝。然而正是这种器物,它的产生是与我国少数民族契丹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生活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契丹民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支,过着游牧生活。在《辽史》卷三十二《营卫志》有“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畈,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的记载。他们原居今内蒙、辽河一带,原以游牧渔猎为生,后因经济发展,“筑城而居”乘五代之乱“浮掠汉人”引起契丹族的内部分化,加之汉族高度封建经济的影响,进入了初期文明阶段。在唐代就与我国北方汉族和人民多有交往,对唐朝有朝贡,也有冲突,到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才又与唐朝恢复臣际关系。唐代末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日渐强大,于907年即可汗,公元916年(五代后梁贞明二年)称皇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民间或称大蕃。契丹建国之前,唐昭宗天复二年(902)秋,阿保机率领骑兵40万侵入长城以南,在今山西、河北一带掠夺汉人95000多人,驼马牛羊不计其数,都被赶到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南岸,这些人、畜全部成了契丹的财富。
陶瓷器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成为了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生活用具。“契丹人”正是运用了制瓷技术,生产出一种储水器,也就是目前被陶瓷界经常称作“鸡腿瓶”的。鸡腿瓶:瓶身细高如鸡腿,小口、短颈、圆肩、收腹、上粗下细。器身保留有成型时的沟痕,肩部有的刻有类似契丹文的文字。在辽代墓葬中的壁画上,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契丹人”使用鸡腿瓶背水的画面。鸡腿瓶设计的初衷是契丹人运输和储藏水的工具,因此,它的胫部作成近似于楔形(倒梯形),口部为短颈的翻卷形式,这就为在瓶上系背带留下伏笔,口部的形式系结不会脱落,胫部的倒梯形可使套在上面的带扣越往上提越紧。修长的瓶身也符合当时人们用于背水需要,小口装水不易外洒,长腹硕肩盛水较多。为了增加瓶身的稳定性,鸡腿瓶的底足制作得比较厚,给人以沉稳的感觉。笔者曾经去过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的猴头沟乡,那里曾经是著名的辽瓷窑址,缸瓦窑的所在地。在它的附近,曾经发现有辽穆宗(耶律璟)应历九年(959年)辽驸马赠卫王萧婆姑(即萧室鲁)墓,墓室在缸瓦窑附近,墓中出土的瓷器多系此窑的产品,据此可以推知缸瓦窑的始烧年代大约为辽太宗(927年)或辽世宗(947年)间,早于北宋的建国时间(960年)。本人在缸瓦窑调查时,见到过许多鸡腿瓶的残器,这就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辽代鸡腿瓶的出现要早于宋代的梅瓶。
梅瓶的用途 梅瓶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现在的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中看,它的作用不外乎贮水器、储酒器、随葬器、陈设器等若干项使用功能。它作为盛水器,是在契丹民族时期就开始出现了,作为水的储藏和搬运的容器,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这种小口、丰肩、长腹、瘦胫的造型,为梅瓶造型的发展奠定了雏形。 梅瓶的发展到了北宋与元代晚期,梅瓶的作用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贮水器,从河北省宣化县下八里张世卿墓(辽天庆六年1116年)后室南壁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壁画的前面平行摆放着三只带盖的梅瓶,这无疑是用于盛酒的容器。宋、金时期的梅瓶器身多书有带有酒字的词句,如“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等,这就更加明确了它的用途。 ![]() 梅瓶作为随葬器使用,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在法库叶茂台的辽代墓中就有鸡腿瓶的出土。但是出土最多的还是江西省的瑞昌马头镇发现的一座南宋淳祐十年(1251年)墓中,就有一对磁州窑梅瓶置放在死者的头部的顶端。又如浙江省遂昌县文管会收藏的南宋龙泉窑盖梅瓶是1979年在浙江省松阳庆元元年(1195年)墓葬出土的,以及1958年江西南京宋墓出土的影青刻花梅瓶等,这与“梅瓶”的南传有着不可分的联系,这些资料充分体现出此时梅瓶的功用。 元代梅瓶的发现,是以窖藏出土和传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青花梅瓶与保定窖藏出土的青花梅瓶,以其精湛的制造工艺,精美的釉下彩绘技法,充分的表现出当时的陶瓷生产水平。特别是保定窖藏出土元青花八方梅瓶,为梅瓶初创的新品种。同时人们将梅瓶作为珍贵的器物把它埋藏在地窖中,以逃避战乱和灾难,这也足以证明梅瓶的重要地位。 明代的梅瓶除了传世品以外,有一部分是来自明代皇亲国戚和郡王、公主的墓葬中的随葬器。北京定陵明神宗万历皇帝、皇后的陵寝,北京海淀董四村1、2号皇妃墓,山西榆次晋裕王墓,江苏江宁安成公主墓,南京江宁定远王沐晟墓,太原七府坟广昌王和王母、王妃墓,山东鲁王朱檀墓,蚌埠东瓯王汤和墓,桂林靖江王朱经扶墓,北京石景山区雍王墓,南京西宁侯及妻许氏、丁氏、叶氏墓,南京汪兴祖墓,福州西门外张海墓,四川华阳明太监墓,成都白马寺6号太监墓,四川越阳明巡抚墓,成都梁家巷明太监墓,河北阜城太傅廖纪墓,江西监中县礼部尚书徐琼墓,江西永修县刑部尚书魏源墓,北京丰台区将军万贵墓等。这些墓葬都有一至四只梅瓶出土,这无疑是以梅瓶表现丧葬形式上的等级制度。 清代的梅瓶很少在墓葬中出现,此时的梅瓶基本上是以传世器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特别是在故宫博物院的清宫传世器中,大批由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青花、五彩、单色釉等各种形式的梅瓶,它们已经成为宫中使用的重要陈设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