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利和谋利有什么区别,牟利的危害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5-04 08:23:33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中国的文字中有许多都是同音的词语,但是这些词语虽然同音但意义却是大相径庭,所以说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也正是这样,汉语才成为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在中国的文字中,一词多义,或者异词同义是非常多的,但是也有许多词汇是同音不同义的,这类词汇还是很多的。
 
  牟利和谋利有什么区别
 
  “牟利”指的是非法获取不正当利益,“谋利”则是合法获取正当利益。牟利是个贬义词,谋利是个中性词。
 
  牟,牟取,求取之意。“牟取”是贬义词,表示通过违法行为追求利益。也可以拿来用在牛的叫声上,如“牟然而鸣”。①《新唐书·王舒传》:“广人与蛮荒处,地征薄,多牟利于市。”②《史记·平准书》:“如此富商大贾取暴利,无所牟大利。”谋利”是中性词,贬义词用“牟利”。“谋利”≠“牟利”
 

 
 
  谋,计策,如“阴谋”;擅于策划的,如“功臣谋士”;暗中计划、打算,如“谋财害命”、“谋反”等等。“谋”利 ,也念作móu lì,不过意义却大相迳庭,常有人认为两者是可以相通的,其实是不对的,使用时要小心。
 
  谋取,牟取 “谋取”是中性词,可以谋取合法利益,也可以谋取非法利益。“牟取”是贬义词,表示通过违法行为追求利益。
 
 
  示例 1: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义务教育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
 
  示例 2:采购代理机构不得以向采购人行贿或者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谋取非法利益。(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五条第三款)
 
  示例 3: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推选或者聘任单位予以罢免或者解聘:……(三)索取、收受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人民调解法第十五条)
 
  示例 4: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 依法办事,公正廉洁,接受监督,不得利用职务牟取私利。
 
 
  牟利的危害是什么?
 
  我国刑法217条侵犯著作权罪、218条销售侵权复制品罪以及303条赌博罪, 明确规定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是以营利为目的, 而刑法152条走私淫秽物品罪、175条高利转贷罪、187条用帐外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228条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等条文则规定以牟利为目的。
 
  一、在主观上,以牟利为目的都是以谋求利润的目的。行为人希望通过某种行为达到获取利润的结果, 是行为人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其本身并不为刑法所规范和禁止。但是人的行为是在一系列心理活动支配下发生的, 当这种追求利润的心理态度同刑法所禁止的行为结合起来, 就构成了侵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犯罪行为。牟利目的就转化成为犯罪目的, 成为犯罪直接故意的重要内容。
 

 
 
  二、出于牟利的目的所外化的犯罪行为都是刑法所禁止的。思想决定行动,目的支配犯罪行为,犯罪分子的主观状态会映射到具体的行为上,只有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表现为一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时才具刑法意义, 成为刑法研究对象, 也才能认定为犯罪的主观方面。
 
  三、牟利目的本身体现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刑法将牟利目的规定为犯罪构成要件, 是因为牟利目的在某些情况下能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无此目的,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就没有达到犯罪程度。。一方面说明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行为人具有获取非法利润的目的, 同没有这种心理态度相比, 其主观恶意更大, 更应受到谴责与非难。另一方面, 牟利目的影响到行为的客观危害性。谋取利润的目的虽然是主观方面的内容, 但它并非仅仅说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 而是影响到行为的手段、规模等, 行为人在谋求利润的驱使下反复继续地实施犯罪行为, 不断扩大犯罪规模, 从而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其危害程度非偶尔实施的犯罪行为可比。
 

 
 
  四、牟利目的是相关犯罪的犯罪构成必要要件, 是认定犯罪的重要依据。刑法分则的相关条款都明确将牟利目的规定为构成犯罪的必要要件。将其作为某些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 是牟利目的本身具有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必然结果。由于有刑法的明文规定, 牟利目的就起着构成相关犯罪必要条件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利于辨别行为性质和确定罪名, 正确认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这只是作为作为判断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标准。以以牟利为目的在认定犯罪方面仍是起到几乎相同的语境作用和指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