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黑名单提出的背景,黑名单制度解决游客不文明行为!

发布时间:2024-05-04 16:15:09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中国游客境外不文明行为盘点
第一,乱写乱刻:“到此一游”的不雅照。最经典的莫过于几年前引起轰动的“华尔街骑牛照”以及埃及神庙被刻字事件,中国游客“到此一游”的旅游观,给世界人民留下“难忘”的印象。
第二,大声喧哗:公共场合吵闹、大声接打手机。一些游客出门旅游,无论是在餐厅吃饭,还是坐公交车,高声接打手机、大声喧哗、吵闹的人并不少见。只要凑成堆,大家就会扯开嗓子,高谈阔论。
第三,不讲卫生:乱丢垃圾、随地吐痰、不冲厕所。比如,2013年,知名演员黄渤在太平洋岛国帕劳潜水时捞到“中华”烟盒,引发热议。
第四,不讲秩序:坐车、购物时争抢拥挤、插队加塞,或是在飞机上因小摩擦而大打出手等。

名列“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档案第一位、第二位的是安徽人张艳和江苏人王声。中国康辉南京国际旅行社组织的赴泰团队游,2014年12月11日晚乘坐泰国亚洲航空公司航班由曼谷飞往南京。在就餐时,张艳取出自带方便面,要求空服提供热水,空服告知其热水需要收费,造成张艳不悦,发生言语冲突,随即张将泡好的方便面泼向该空服,与空服人员激烈争吵,并谩骂、恐吓和威胁。
因事态危害航空安全,机组决定飞机中途返航,落地后张艳被泰国警方带走。在同一事件中,张艳的同伴王声也与空服人员激烈争吵,并谩骂、恐吓和威胁。这两名游客列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保存期限自2015年3月24日至2017年3月23日。
爬红军雕塑者被“拉黑”10年
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第三位是北京人周跃,该游客在2015年1月10日凌晨,由昆明飞往北京的MU2036航班上,强行打开飞机41L、42L座位旁两道应急舱门,警方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他的违法行为予以治安拘留15日处罚。根据《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将该名游客列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保存期限自2015年3月24日至2017年3月23日。
列入档案第四位的陕西人李文春,则“创下”长达10年不文明记录的期限。国家旅游局称,2015年五一假期前夕,在吴起县胜利山景区内,李文春攀爬红军雕塑照相,被其他游客拍照记录后在网上传出,引起公众广泛谴责,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
根据《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将该名游客列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保存期限自2015年5月4日至2025年5月3日。

游客黑名单提出的背景:

 有些“狠”制度其实是“坏”游客逼出来的。“黑名单”制度旨在“事前威慑,事后惩戒”,但我更愿意看到黑名单制能激发游客的“耻感”,帮助游客自觉提升旅游观。
  为建立文明旅游长效工作机制,国家旅游局依法制定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即日施行,这是国家首次出台有关游客不文明行为治理的相关文件,被称为官方版游客黑名单制度。《办法》规定,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将会存档,必要时这些有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游客将被公安、海关、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封杀”。
  游客“黑名单”能不能倒逼游客提升自身素质,现在还不好妄下结论。但以条文来规范管理游客行为,这并不是头一次。2013年《旅游法》颁布实施后,“文明旅游”至少已经在面上被纳入法律层面,日常旅游中,各种“文明旅游须知”更是处处可见。甚至放眼国外,以“指南”或者“制度”等软性硬性措施提升游客素质的案例,也不少见。上世纪60年代,日本曾用漫画形式出版《日本国民海外旅行礼节指南》,经过30年的宣传教育,日本游客素质终于得以提升。韩国为提升游客素质所做的努力更多,上世纪八十年代,韩国开始允许50岁以上的老人自由出国旅游,但所有出国游客要经过“素养教育”且培训合格后才能获得护照。
  国家旅游局出台的游客“黑名单”管理办法,与之前种种“指南”“须知”的规劝形式相比,更为细化和严厉。对于屡教不改的不文明行为,设立黑名单乃至在一定时期内联合公安、海关、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对黑名单游客进行“封杀”,实有必要。旅游市场上,有些“狠”制度其实是“坏”游客逼出来的,当软性的道德规劝起不了太大作用时,硬性的制度就必须出面惩戒。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游客列入黑名单之前,必须认真核实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因何而起,旅途中有些不文明行为始于游客权利缺失,有些始于游客维权过度,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对其合理甄别,如此“黑名单”才能起到既不伤害游客权益又能震慑不文明行为的效果。
  旅游市场的文明不仅需要旅游经营者负责,游客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游客“黑名单”制度的设立,旨在“事前威慑,事后惩戒”,但我更愿意看到黑名单制能激发游客的“耻感”:从精神层面讲,旅游其实也是高端定制的奢侈品,如今很多中国游客拖家带口漂洋过海去旅游,但他们并没有理解到,旅游,服务的是人的灵魂。不文明旅游行为屡屡被曝,恰恰说明太多游客的“旅游观”还停留在“到此一游”的层面。真正懂得旅游的真谛,游客才会从内心对自己的一举一动负责。这么看,“黑名单”制度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游客自觉提升旅游观。

“游客黑名单”需广而告知:

事件回放: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即日施行。该办法被旅游业内称为“游客黑名单”,记者了解到,游客不良信息保存一至两年,会影响到游客再次旅游,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出境、银行信贷等。(4月7日《北京晨报》)
    赞成:绝对是好主意
    “游客黑名单”制度可以一试,甚至胜过罚款等办法。良药苦口才利于病。就“游客黑名单”制度来说,其做法虽然让人感到不大舒服,但也是倒逼中国游客文明旅游的一种有益探索。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诚信建设,进行了不知多少年,可往往是口号提得多,措施提得多,真正具可操作性的办法极少。
    建立“游客黑名单”貌似“管得过宽过细”,但至少有以下积极作用:政府注重于对不文明行为的纠偏,致力于社会良好道德养成,对于好面子的国人来说“黑名单”很管用,尤其是对扫除一些人的陋习起关键性作用。总之,此举能唤醒一些人沉睡的道德,驱走人们的习惯性“劣习”,进而推进文明理念深植国人心中。(文武)
    剖析:震慑大于处罚
    从《办法》来看,不是最严厉的。一方面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保存期限为一至两年,这些时间并不太长,另一方面还需要游客本人签字,如果游客不签字怎么办?实施起来估计会困难重重。因此,“游客黑名单”的震慑意义远大于处罚意义。
    应该说,纳入“游客黑名单”的均是相当严重的行为,对于一些随处大小便、摘花等行为,是不太可能会纳入的。即便是纳入了,其处罚也不是很重。据了解,北京的做法是“不良信息将与旅行社以及旅游行业内部共享,旅游企业再根据信息自行制定举措。”除非有重大不良后果,这个信息不向社会公开,也不会向其他部门通报。但愿那些不文明游客能够读懂“游客黑名单”的震慑意义,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文明的游客。(军荣)
    提醒:必须加大宣传
    可以说,游客黑名单,是不文明旅游的杀手!可是很多人对法律法规并不关心,除非用到相关法律法规才会认真查看和学习。
    所以,游客黑名单以及所产生的严厉后果就必须通过强势宣传体现出震慑力,也避免了进入黑名单的游客怨声载道:旅行社在组织游客出行时就必须向旅客讲明注意事项,哪些行为会被记录在案和记录在案的后果;景区必须尽可能多地在醒目位置列出具体的不文明行为以及要承担的后果,使游客时刻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如果宣传跟不上,就是处罚的措施再严厉也难以杜绝不文明行为,就像朱元璋对贪官采取残酷惩罚仍然没有杜绝贪官的发生一样。(方向)
    延伸:也应有景区黑名单
    新鲜出炉的“游客黑名单”有一种“不文明行为全怪游客”的指向,而有些不文明行为并不仅仅是因为游客的素质问题。
    最典型的是,明知旅游资源供不应求、僧多粥少的背景下,一些景区往往为收入计并不会限制客流量,任由游客进入观光,使得景区“超载”,最终导致管理跟不上、旅游秩序混乱。而人群大量聚集的前提下,一旦管理不到位,显然就容易引发破窗效应。也正是因为监管工作的缺位,我们也就常常见到商贩坐地起价、欺诈游客的事情,导游与游客的矛盾也常常见诸报端。更何况,旅游感受欠佳的情况下,旅游门票又是那么的“死贵”,很难说游客不会生出“一锤子旅游”的报复性消费行为。
    所以说,有“游客黑名单”也应有“景区黑名单”,如此才会更好地矫正旅游不文明行为。(刘孙恒)
    三言两语
    很赞成,现在出境游国人的不文明现象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国的形象,说实话,真是让人脸红。——江峰冷
    带点素质去玩好吗,都懒得讲了。——韩冷月
    我觉得推动文明旅游工作要“两手抓”,一方面加强正面引导,做好正面宣传;另一方面强化对不文明游客的监管,加大不文明行为的曝光力度,让不文明游客“长记性”。——孙默
    关键是,会有什么样的后续处罚,比如,禁止报名参团旅游,还是团费比别人高一倍?如果只是一个简单名单,又有什么意义?——王志国
    治标不治本。——卫兰
    保留时间太短。呼吁国家尽快建立公民诚信体系,一切违法违规及至造谣诽谤等行为都纳入评价框架。——杨如破
    罚得太轻了,完全达不到效果,起码十年限制出境。——唐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