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布达拉宫内部详照,关于布达拉宫的传说

发布时间:2024-05-05 09:15:01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编
喜欢旅行的朋友一定要去趟西藏,因为那里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神圣而庄重,古老而神秘,传承着藏族人民超凡的智慧和厚重悠久的历史!你还在犹豫什么,先来观赏一下美丽的布达拉宫图片吧!

最全布达拉宫内部详照


你一定要驻足观看那颗真正的稀世至宝——象髓珠!




公元7世纪,著名的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在迁都拉萨后创建了布达拉宫。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决定重建布达拉宫,经过多年不断建造堆积,直到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才最终成就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依红山垒砌,殿宇嵯峨,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自下而上通过建筑布局的对比、夸张和渲染。体现了藏传佛教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说',令人在千年之后,仍望之而生对佛境的凛遵之感。

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当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王朝灭之之时,布达拉宫的大部分毁于战火。明末,在蒙古固始汉的武力支持下,五世达赖建立葛丹颇章王朝。公元1645年,开始重建布达拉宫,五世达赖由葛丹章宫移居白宫顶上的日光殿,1690年,在第巴桑杰嘉错的主持下,修改红殿五世达赖灵塔殿,1693年竣工。以后经历代达赖喇嘛的扩建,才达到今日的规模。
布达拉宫外观13层,高110米,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组成。



进宫坡道迂回曲折。连络天上与人间的是一条漫长的之字形山道,山道由九百多阶的石板舖成,无论你是有幸上山朝见达赖的贵客信眾,或是每日参与朝会的贵族大臣,更或者只是负责挑水上山的执役僧侣,都必须亲自用双脚走这条漫长的道路。山道又名圆满汇集道,似乎爬完了这九百多级的阶梯,所有的圆满也都汇集在你身上了。



山道往上不久,即可以更看清下方不远处的药王山。据说药王山和红山原本连為一体,拉萨人把红山当龙头,药王山当龙尾巴,把两山相连以龙脉视之。



两山山脊间的最低处原本有一白塔,白塔下的门洞是当年进出拉萨的主要门户。后来为筑公路,将白塔拆除拓宽,因此将相连的脊脉挖断,有人便以龙脉被破坏,将有大祸患言之。為了再延续龙脉,有人将长长的经繙相连两山,又或者有人说现在下方三座小白塔上的铁马风铃,方其钉咚响时,也能将龙脉重新延续。



向更远方望去,下方是布达拉宫广场。这是1994年最近一次整修时新建的,广场东西长约600公尺,南北最宽约400公尺,占地约3300多坪,号称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广场。拉萨河对岸的一座大山。这种城和山正对的形势,虽然不懂风水,但也觉得应是极好的风水吧,更佩服最早选址於此的松赞干布。



白玛草是一种墙体建筑材料。白玛草本身是一种柽柳枝,秋来晒干,去梢剥皮,再用牛皮绳扎成拳头粗的小捆,整整齐齐堆在檐下,等于是在墙外又砌了一堵墙。然后层层夯实,用木钉固定,再染上颜色。在西藏,无论是布达拉宫的女儿墙,还是寺观宫堡的檐下,都有一层如同用毛绒织就的赭红色的东西,这就是白玛草墙。它不仅有着庄严肃穆的装饰效果,还由于白玛草的作用,可以把建筑物顶层的墙砌得薄一些,从而减轻墙体的分量,这对于高达13层的布达拉宫来说,显得至关重要。白玛草制造的工序复杂,利用率又低,老百姓是绝对用不起的,所以,它也不例外地成了旧西藏社会等级的标志之一。



在山道的上头,或许已远离了下方不住人的地垄,所以这裡的窗户变大,也整齐了,显然是有人住居的楼层了。布达拉宫的外观看起来有十三层楼,但有些做的是假窗,所以实际只有九层。这白墙上整齐的黑窗框,配上红窗门,以及繁丽的窗顶木框架,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分外的好看。




向下远眺,秀丽的拉萨城,静静地呈现在你的眼前。






布达拉宫背面西侧的山道,原为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汽车道,东侧道为一个圆形歇马庭,原西藏地方政府官员上朝时在此下马。



布达拉宫外墙有明显的收分,既能分散墙体的重量,有能坚固建筑整体,为西藏建筑的又一个特点。 布达拉宫上山的台阶和女儿墙。女儿墙是建筑墙体中的一种形式,最早叫做女墙,又叫女垣,实际名称为压檐墙,民间称城垛子,是一种高出屋面和城墙的矮墙。



再往上走一些,即到了圆满汇集道的尽头。尽头处有一高大的门楼,门楼前罩有一仿犛牛帐篷色的长布帘,让人瞧不清里头的情况。再往上去,就是属於色界、天界的白宫上三层了。



白宫东大门 - 圆满汇集道 '平措堆朗大门'
门框周围饰有木雕的八大吉祥、七头狮子排列,象征为七政宝。下面的门楣上有梵、藏、汉等三种文字书写的“百种圆满汇集道”字样的匾文。门墙的厚度厚达2米。



白宫东大门门口的墙上绘有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北青风神等等佛教护法。每幅画均高约6米,宽约2.5米,天王形象高大威武、凶神恶煞,或持宝伞、或握慧剑、或弹琵琶、或缠绞龙、或骑神兽,镇守四方八面,以防邪魔外道。





透过深邃的墙洞,能窥见厚达数米的宫墙,宫墙是用三合土堆制,石头砌边而成,这种建筑工艺1300余年前非常罕见。



出了廊道,进入一个离地六七十米的广场,这就是专供达赖喇嘛在节日期间观赏跳神、藏戏表演的场所,藏语称“德阳夏”意思是东欢乐广场。广场的地面全是用西藏特有的阿嘎土打成。面积达一千六百平方米。“阿嘎”其实就是一种风化石。似土似石,亦土亦石,主要用来做地坪。西藏的“阿嘎”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打制特别费工费时,在旧西藏只有寺庙和一些贵族家庭才用得起,布达拉宫由于其至尊的地位,里面几乎全是“阿嘎”地面。广场的左右两侧全為两层楼的僧房所包围。



后方则是僧官学校门楼。学习内容主要是官场礼仪、藏文文法、诗镜论、书法等。这些科目是通过佛经来教读的。时间为十至十五年,而且几年招一次,每次只招十几人。毕业后一部分成为“僧官”系统的官员。



走入僧官学校楼门,入口挂有一口大鼓,悬吊在屋梁上,大概是当时击鼓招集僧众。




关于布达拉宫的传说
西藏布达拉宫的传说故事说的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

公元七世纪,西藏当时正处于吐蕃王朝时期,藏王松赞干布勤政爱民,吐蕃日益强大。为了与中原的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引进中原先进技术和文化,松赞干布决定向唐朝文成公主求婚。求婚使臣禄东赞带着礼物到了唐朝国都长安(今西安),才知道唐朝周边几个国家也派出使臣,向才貌双全的文成公主求婚。唐朝太宗皇帝决定让各国使臣比试智慧,他出了三道题,全部答对的才能被许婚。
  
第一道题是,花园里有十棵木头,两头一样粗细,使臣要区分哪头是根部,哪头是尾部。聪明的禄东赞将木头放入水中,因为树木根部密度大,所以向水里倾斜,于是他就分出了木头的头和尾。
  
唐太宗又出了第二道题,他拿出一块玉,玉中间有一个转了九道弯贯穿整块玉的细孔。唐太宗让使臣们将细线从孔的这头穿到那头。使臣们都眯着眼捏着线往孔里插线,只有禄东赞很特别,他在孔的一头涂上蜂蜜,又将细线拴到蚂蚁的腰上,然后把蚂蚁放在孔的另一头,蚂蚁闻到蜂蜜的气味开始向孔里爬,禄东赞又对着孔不停地吹着蚂蚁往前爬,于是蚂蚁把细线带到了孔的那一头,禄东赞又赢了。
 
  
唐太宗又出了第三道题,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混在一起,区分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使臣们想了很多办法,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长相分,都不对。禄东赞将母马和马驹分开关起来,隔了一夜,才把母马一匹一匹放出来,马驹一看自己的妈妈出来了,忙跑上去吃奶,不一会儿,全分出来了。
 
唐太宗一看禄东赞都答对了,又加出一道题,就是使臣必须在五百名用面纱蒙头的宫女中挑出文成公主。使臣们谁都没见过文成公主,这题太难了。但是禄东赞已经了解到文成公主喜欢用一种独特的香,蜜蜂很喜欢这种香味。辩认公主那天,禄东赞偷偷地带了一些蜜蜂在身边,他将蜜蜂一放,蜜蜂便飞向有独特香味的文成公主。禄东赞又一次赢了。唐太宗心想,吐蕃大臣都如此聪明,能用这样大臣的国王肯定也很英明,于是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喜出望外,下令修建有999间殿堂的宫殿迎娶文成公主,于是在拉萨建成了布达拉宫。而松赞干布派使臣禄东赞向文成公主求婚的故事,也被生动地描绘在了布达拉宫的壁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