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之冠的冠是什么意思?沐猴之冠嘲讽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5-04 10:29:47 来源:96845 编 辑:9万精品
近日,史航性骚扰事件爆发之后,大部分文人都是沉默的,只有余秀华发微博抨击道“藏经满室,无非蜩鸠之榆。读书万卷,不过沐猴之冠。”不少网友表示骂人还得是文人,今天咱们就来讲讲“沐猴之冠”。
“沐猴之冠”这个成语,本指猕猴戴上帽子、衣服等装扮成人的模样,后来引申为形容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坏人假装成好人。这个成语中的“冠”指帽子,暗示这种装扮只是表面的装饰,没有实际的内涵和能力。在句子中,这个成语一般用作谓语、定语、状语等,含有贬义。因此,当我们用“沐猴之冠”来形容一个人时,通常是在贬低他的能力或品德。
“沐猴之冠”最早的出处是《史记》中的一则故事。当时,项羽在战胜秦朝之后,有人劝他留下来建立自己的王朝,但是项羽并不愿意。他觉得只要有了财富和地位,就可以炫耀一下回家乡了。劝他的人则讽刺他像“猕猴戴帽子”,只知道显摆而不顾及实际情况。项羽听到这句话之后,非常生气,将说这话的人烹杀了。这个故事表明,“沐猴之冠”不仅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能力和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虚浮和浮华的鄙视。
小编的理解是,这里的“冠”用作动词意为“戴帽子”,而“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解释为猴子带帽子(这一整个词就是中心句)整体语境不就是:读了再多书也不过是猴子带帽子(装点自己)而已。而原句“沐猴而冠”的“而”表承接,这里的中心词是“沐猴”。两者不一样。 |